三、血浆的限制性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从而达到预防出血和止血的目的。与红细胞相比,新鲜冰冻血浆属于高危血制品,输注风险较高,不恰当使用可能出现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如TRALI。因此只有明确利大于弊时,才考虑使用,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一)血浆的应用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艾滋病病毒以来,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已日趋减少。美国成分输血调查显示,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率仅占11.5%。在我国,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新鲜冰冻血浆,2012年我国实施的《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新鲜冰冻血浆的定义是:采集后储存于冷藏环境中的全血,最好在6小时或8小时内,但不超过18小时将血浆分离出并速冻成固态的成分血。目前认为新鲜冰冻血浆的适应证非常有限,将其当成凝血因子制剂使用才是合理的。然而,新鲜冰冻血浆在我国有滥用的趋势。
(二)血浆的合理应用
原则上应尽量避免使用血浆制品,在必须使用时,可遵循“MANAGER”原则即监测与评估(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避免失血(avoid blood loss)、确定输血需求(need established)、给药(administration)、促进内源性血液成分生成(generating endogenous resources)、使用替代药物(existence of pharmaceutical alternatives)和使用重组制剂(recombinant products)。在治疗前进行适当的监测可获得更多关于患者的信息,有助于准确制定治疗方案。尽量减少患者出血同样可减少血浆制品的使用,例如借助外科技术、最大程度减少有创操作等措施。制定血浆制品输注方案时须明确患者是否可从中获益以及患者是否存在治疗的禁忌,同时须明确给药次数、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因为这关系到血浆制品的总剂量和患者是否可从治疗中切实获益。当患者缺乏某些血浆蛋白时,输注血浆制品并非唯一选择,还可考虑以药物促进机体生成缺乏的蛋白质。如果上述措施均不能治疗患者而必须使用血浆制品时,则首选采用重组制剂以避免患者输注异体血液成分。
1.适应证 (1)单个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
新鲜冰冻血浆几乎含有所有的凝血因子,可用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主要用于无单因子浓缩剂时及轻型血友病患者,但新鲜冰冻血浆的凝血因子含量不如凝血因子浓缩剂高,替代治疗时需要大量输注,容易造成循环超负荷,增加患者心肺负担,因此凝血因子制剂首选相应的高纯度凝血因子浓缩剂,得不到相应凝血因子浓缩剂的情况下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2)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因子绝大多数在肝脏合成,肝脏病变时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能力下降,患者易出现多种凝血因子减少而并发出血。急性肝衰竭并发严重出血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最好适应证,而对于出血的患者即将进行侵入性操作或手术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值明显延长(PT>正常范围上限1.5倍)则应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有些国家把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2.0作为严重肝病患者活动性出血或进行手术及侵入性操作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阈值。
(3)因大量输血伴发凝血功能障碍:
大量输血时患者可能会发生微血管出血,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是其主要原因,其次是低体温、凝血因子的减少及DIC,此外,肝脏在急性反应期可合成并释放凝血因子Ⅷ,同时浓缩血小板中含有一定量的血浆,其中也含有大量的凝血因子,足以保证机体凝血正常。如果在输注了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后仍持续出血可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以使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缩短到正常对照1.5倍范围内,并使纤维蛋白原浓度至少达到1.0g/L。
(4)口服香豆素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出血:
香豆素类药物如华法林通过阻止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羧化作用而抑制其合成。香豆素类药物引起的抗凝过度可通过多种方法逆转,包括停用药物、口服或注射维生素K、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输血专委会(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BCSH)推荐:香豆素类药物抗凝过度引起出血时首选凝血酶原复合物,在无凝血酶原复合物供应的情况下可以输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剂量通常为15ml/kg。
(5)抗凝血酶Ⅲ缺乏:
抗凝血酶Ⅲ是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缺乏时可易导致血栓形成。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有效补充抗凝血酶Ⅲ。
(6)TTP:
血浆置换可使70%~85%的TTP患者得到缓解。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TTP的病死率>90%,血浆置换自1991年开始用于临床,为TTP患者的首选疗法,此法使得TTP的病死率降至10%~20%,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7)治疗性血浆置换术:
血浆置换可用于对TTP、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rrhagic uremic syndrome)等许多疾病的治疗,其中血浆置换可通过清除巨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体及自身抗体、提供正常分子量的vWF治疗TTP。血浆输注也可补充分子量正常的vWF,但疗效不如血浆置换,且需要量大,存在循环超负荷的危险。BCSH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冷上清应用指南》中推荐:TTP出现症状时开始血浆置换,最好在出现症状的24小时内开始置换,每日1次,每次至少为一个血浆容量,直到疾病缓解后2天,病情缓解标准为:神经系统恢复正常、血小板>150×10 9/L、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血红蛋白浓度上升。
2.输注时机
一旦决定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特别是预防性应用时,就需要仔细考虑输注的时间。由于新鲜冰冻血浆中几种凝血因子的半衰期很短,如在术前8小时内输新鲜冰冻血浆,则在手术开始前,这些凝血因子在循环血中的浓度无法达成有效的治疗,特别是因子Ⅶ半衰期只有3~6个小时,输注8小时后循环血中只剩余一半。如果手术前需要纠正PT或APTT明显延长,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的时机不应在手术前夜,而应选择在术前即刻。
3.输注剂量
新鲜冰冻血浆常规剂量为10~15ml/kg,但具体使用剂量取决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在严重出血时,使用量可能要超过常规剂量。一般认为,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剂量为10~20ml/kg,则多数凝血因子浓度可上升25%~50%。由于大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有可能发生循环超负荷,而且大多数凝血因子在比较低的水平就能止血,因此新鲜冰冻血浆一般不需要大剂量应用。通常新鲜冰冻血浆的首次剂量为10~15ml/kg,维持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实验检查相关结果来决定,一般为5~10ml/kg。
4.并发症
血浆输注的并发症包括TRALI、过敏、传播病毒及细菌、循环超负荷等。其中TRALI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发生率约0.02%,献血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抗体和抗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如将含有此抗体的全血或血浆输给患者,则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表现为输血后1~6小时,突然发热、咳嗽、气喘、发绀、血压下降、两肺细湿啰音,X线示双肺浸润。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做对症处理。
5.病原体灭活血浆的应用
血浆的病原体灭活方法包括亚甲蓝光化学法和有机溶剂/去污剂法。与标准的新鲜冰冻血浆相比,病原体灭活血浆虽然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大部分凝血因子减少,因此可需要更大的用量,由此可增加相应的风险。鉴于血浆传播病原体的概率较低,这种为提高安全性而降低药效的做法有待研究进一步评估。部分国家采取针对特定人群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措施,如英国对16岁以下儿童和新生儿输注病毒灭活血浆以降低克雅病传播风险。
(三)血浆的不合理应用 1.不宜用于扩容
由于血浆没有常规灭活病毒,加之血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TRALI等严重并发症,而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大量实验或临床研究证实晶体液、人工胶体液或白蛋白作为扩容剂比血浆更安全、经济,且无引起感染和免疫并发症的危险。因此新鲜冰冻血浆不宜作为扩容剂来治疗低血容量。
2.不宜用于补充营养
输注的异体蛋白质必须先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参与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而血浆蛋白以白蛋白为主,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0天,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必需氨基酸中的色氨酸及亮氨酸含量低,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给危重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价值不大,反而可能引起输血反应。补充营养正确的做法是口服食物或规范的胃肠外静脉营养疗法。
3.不宜用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但临床应用的血浆为单个供者,所含免疫球蛋白低,抗体含量少,对血容量正常的患者而言,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来提高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是不可取的。
4.不宜用于搭配红细胞输注
临床上曾有将2单位红细胞+200ml血浆或1单位红细胞+100ml血浆搭配输注,以预防大量输注红细胞时凝血因子被稀释引起的病理性出血。但目前的观点认为即便发生了稀释性凝血病,搭配所用的新鲜冰冻血浆由于提供的凝血因子量不足而达不到治疗目的,并增加了输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