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肿瘤生物学:基础和临床
- 鲁大鹏主编
- 2409字
- 2021-04-16 21:27:48
前 言
在全身医学中常把肿瘤分成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常称为“癌”或“癌瘤”。口腔领域也是如此,即口腔领域里的恶性肿瘤常称为口腔癌瘤。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有着显著性的生物学差异。恶性肿瘤对人类机体的危害性极大。恶性肿瘤是多基因、多层次、多阶段基因突变的结果。人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还没有终结,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口腔领域的恶性肿瘤占1.5%~3%。目前,恶性肿瘤占人类死亡因素的第一位。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医学领域都将恶性肿瘤作为攻克的目标。口腔癌瘤是全身恶性肿瘤的一部分,在口腔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比率最大。因此,虽然本书的书名叫口腔肿瘤生物学,但是其主要内容是恶性肿瘤,特别是口腔癌瘤。
口腔癌瘤是颌面部发生(包括舌、牙龈和黏膜等)的恶性肿瘤。它常常侵蚀和破坏局部和邻近的软组织和硬组织并伴随这些部位的功能障碍,如:面瘫、牙齿松动、吞咽困难等。同时,常常经淋巴道和血道向附近和远处转移。所以,应将口腔癌和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看作全身性、系统性的慢性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肿瘤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基因水平,对于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已经不再停留于部位和器官形态学水平,而是结合形态和功能改变,并逐渐向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乃至基因组学分类诊断和治疗的方向纵深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也已延长。
我于1993年东渡日本留学,从师于日本口腔颌面外科尾崎登喜雄教授开始进行口腔癌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尾崎登喜雄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口腔癌瘤研究和治疗专家。他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和在临床上精益求精的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和鼓舞着我的全部医学生涯。在告别日本近9年的学习、研究和临床回国后,我一直坚持指导研究生从事口腔肿瘤的研究工作。虽然指导研究生毕业十几名,发表口腔肿瘤方面的研究论文几十篇,但是我还是感觉到对恶性肿瘤的了解甚少。如果说恶性肿瘤是一头大象,那么我还处在盲人摸象的阶段。如此说来,从事20年口腔癌的研究,回想之时也有遗憾之感。虽然何时能够彻底了解恶性肿瘤的机制和根治肿瘤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人类战胜恶性肿瘤的信心越来越强,对肿瘤的认识不断向深广方向发展,治疗肿瘤的技术也不断提高,恶性肿瘤一定会被人类攻克。
本书参编人员均为来自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专家和学者,他们曾经分别在国内(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解放军总医院)和国外(日本国立高知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或从事博士后并同时从事恶性肿瘤的研究工作。他们具有雄厚的口腔肿瘤生物学知识和丰富的口腔肿瘤研究及临床经验。
本书从口腔生物学基础到生物学临床治疗;从口腔癌瘤的流行病学统计到致癌诱因的预防;从口腔肿瘤组织病理到临床的放化疗;从基因和蛋白质分子到细胞的形态功能变化;从癌细胞的实验室培养到各种各样的生物学研究技术;从癌的基因突变到癌细胞的诱导分化、迁移和凋亡;从癌基因和基因标志物到基因诊断、抑癌基因和基因治疗;还包括癌干细胞、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端粒酶等。尽可能广范围地、多角度地、多视野地、多领域地、多层次地、全方位地研究和反映口腔癌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变化规律,为从事口腔癌瘤研究和治疗的同仁和研究生提供参考和帮助。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作为生命的指征之一,癌性疼痛是所有疼痛中最剧烈的疼痛,也是所有疼痛中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这是本书把“癌性疼痛生物学”的内容纳入的缘由。同时癌性疼痛的治疗也应纳入恶性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对提高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物学开辟了人类攻克癌症的一条途径,“以毒攻毒”是中医学的理论之一,三氧化二砷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获得成功提示在治疗“实体瘤”中也应具有一定功能,三氧化二砷具有诱导癌细胞分化作用,研究利用其作用是否可以探索癌干细胞的成瘤性、免疫性、抗体性等;是否可以将其作为“子弹”进行“靶向治疗”的研究等。基于这样的想法加入了“砷剂诱导肿瘤分化”一章。
本书的开头和每一章都设有中英文内容提要,章节段也都是中英文标题,在书内每章中第一次出现关键词亦附有英文全称和缩写。这是考虑为同仁间交流和阅读英文文献提供帮助和产生共鸣。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衷心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尾崎登喜雄教授——口腔癌研究启蒙之师,同时感谢在日研究期间为我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日本高知医科大学前副校长瀬户教授、病理学家円山教授、口腔颌面外科教授山本哲也教授和立本行宏博士等,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书并提出修改意见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俞光岩教授和高岩教授。
由衷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邱蔚六教授及日本国前高知大学副校长、著名口腔癌专家尾崎登喜雄教授为本书垂青作序。
本书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王海燕博士、解放军总医院席庆博士、北京口腔医院汤晓飞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张亚南博士以及北京口腔医院贾海鸥博士为副主编参编本书,同时邀请黄欣博士、李华博士、李金忠博士、刘三霞博士等参编人员,借此感谢他们为本书所做的贡献。
在近十年里,我几乎每年都参加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特别是肿瘤内科协作组的口腔肿瘤研究和治疗方面的会议,给予我许多启发和知识,借此感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万涛教授、郭伟教授和第四军医大学孙沫逸教授及解放军总医院步荣发教授的关照和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工作。也衷心感谢北京口腔医院邢汝东教授、韩正学教授及潘巨利教授对本书的建议和帮助。
我真诚地希望本书对口腔同仁、口腔医学研究生能够起到激发其研究兴趣、启迪科研灵感、奠定研究基础的作用,起到口腔肿瘤研究的起跑器和助跑器的作用。
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书的质量,以供再版时修改,诚恳希望各位读者、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鲁大鹏
2014年6月
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