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形态
将预备体边缘设计为龈下,还可以满足很多形态设计上的需要。
牙龈形态是天然牙或修复体临床冠部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图2-27)。修复体的穿龈部分形态会影响到牙龈的形态,与此同时,牙龈形态又会影响修复体的临床冠部形态。这个理念就是“穿龈轮廓”的理念。
所谓穿龈轮廓,就是修复体自龈沟以上、至穿出牙龈部分的形态和凸度,它会对牙龈形态、临床冠形态产生明显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穿龈轮廓与生物学宽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规范的操作的前提下,对穿龈轮廓的调整、控制是不会影响到生物学宽度的(图2-28)。
图2-27 牙龈形态影响修复体的形态
图2-28 穿龈轮廓与生物学宽度(引自伊籐雄策《暂时性修复体》)
当需要对牙龈形态进行调整时,有不同的选择。如果需要大面积、大范围调整牙龈曲线,或者说重新创造、塑造一条新的牙龈曲线时,牙周手术是一个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果需要在龈沟深度以内进行形态、轮廓的改善,则通过临时冠的穿龈轮廓进行调整则是一个非常适宜的、更精确、更微创的治疗方法(图2-29~2-34)。
图2-29 修复前,患牙临床冠短于同名牙
图2-30 牙体预备,将边缘设计为龈下
图2-31 调整临时修复体的穿龈部分凸度
图2-32 调整后的临时修复体戴入,牙龈形态随着穿龈轮廓的调整而变化,修复体形态获得改善
图2-33 按照新的牙龈曲线完成的修复体,外形轮廓与同名牙一致性明显增强,获得比较满意的修复效果
图2-34 修复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到修复后牙龈曲线整体向根方移动,并且牙龈曲线最高点( Z点)也按照同名牙的特点向远中位置移动。这一类非常精确的形态调整通过临时冠的穿龈轮廓改变来调整,较通过其他治疗手段更易获得精确的效果
利用控制穿龈轮廓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疑难病例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牙周手术和穿龈轮廓的调整两种治疗手段,有时需要结合应用,有时需要认真思考、选择应用(图2-35~2-55)。
图2-35 治疗前,前牙缺损,露龈微笑
图2-36 左侧切牙缺失,前牙深覆
图2-37 上前牙牙龈曲线不良
图2-38 上前牙整体偏腭侧
图2-39 研究模型
图2-40 设计合理的牙龈曲线
该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先正畸治疗,改善上前牙排列、位置,再进行修复治疗。但患者年纪较大,不能接受正畸治疗,要求直接考虑修复治疗。由于患牙整体偏向腭侧,采用牙周手术不能获得满意的美学效果。经探测患牙均有3mm左右的龈沟深度,决定利用穿龈轮廓调整形态。
图2-41 模型设计
图2-42 诊断蜡型
图2-43 研究模型 面观
图2-44 模型设计 面观
图2-45 诊断蜡型 面观
图2-46 导板指示下进行桩核牙体预备
图2-47 导板指示下进行桩核牙体预备
图2-48 铸造桩核改善牙体长轴方向
图2-49 利用诊断蜡型在口内复制临时修复体,唇侧为“背猴”形式
图2-50 利用对临时修复体穿龈轮廓的不断调整,修复体成为从龈下穿出的形式
图2-51 去除临时修复体后可见的牙龈形态,牙龈曲线明显向根方移动,保存典型牙龈乳头形态
图2-52 面观,预备体周围形成明显的“牙龈袖口”形态,为永久修复的形态效果做好了准备。牙龈保持非常健康的状态
图2-53 永久修复体需要形成和临时修复体一致的穿龈形态
图2-54 修复后,牙龈曲线获得明显改善
图2-55 修复后非常健康的牙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