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套书其实就是一部精美的“月令”。

《月令》是“十三经”里《礼记》的重要篇章。我第一次看《礼记》时,最感兴趣的就是《月令》。这篇文章太有意思了,记载了天子在一年十二个月的时令中,要身在明堂的哪个房间,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颜色的马拉车,用圆形还是方形的器皿吃饭,等等。比如孟夏这个月,“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马,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朱路”就是红色的车,衣服、马匹、旗子、佩玉,都是红色的。我心想做天子也不容易,吃饭穿衣还有这么多讲究(据说明堂没给天子安排闰月的房间,逢闰月没地方待,就在门口的过道里,所以“闰”的造字法,就是门里有个“王”字)。后来才知道,这些举措是为了符合“天道”,彰显一种权威,而符合天道的人,才有资格称“天子”。你说它是一种象征也可以,说是一种巫术也可以。

天道渺渺冥冥,靠什么具体的形象表现呢?古人简质,当然只能观察到节令的变化和物候的更替。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主要靠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更对这种天道有极强的依赖。所以古人自然会认为,节令变化就是天道的表现形式,是极其神秘的力量。今天科学昌明,当然不把这些现象当回事;但是“黑洞”“弦理论”“奇点”等,因为没有完全揭开谜底,仍然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往往和玄学不分彼此。所以,假如今天哪个地方还流行用这一套,那么,穿破洞裤以象征黑洞,执弹簧秤以象征DNA螺旋,开四个圈的奥迪车以象征四种基本作用力,听韩国BIGBANG乐队组合以象征大爆炸宇宙论,也未可知。

节令的变化,和地球公转有关。公转时地球倾角使太阳入射角发生变化,地面上获得的能量时多时少,就有了物候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天道”更应该叫“地道”或者“日道”,因为这“道”根本没出太阳系。太阳系之外,还有茫茫宇宙,漫漫星云,我们所处银河系的“银道”“本星系群”的“本道”,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恐怕还不知在哪个角落呢。

如今科学昌明,节令变化对人们来说不再神秘,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靠节令控制下的物产维持生活。如这套书中所说,大家都喜欢在立夏吃豌豆糕,小满吃苦菜、抢抢转儿,芒种吃青梅,到底为什么这样?当然可以简单地概括“就是传统文化”。但实际上是不是呢——至少,我们体内和季节、温度息息相关的肠道菌群也是这样认为的。

风、雨、寒、暑,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例如,小满时的“龙舟水”,芒种之后的梅雨天气。至于夏至之后的台风预测,事关沿海居民的安危,更是涉及极其复杂的计算,其程度并不差于天体运行。

所以,我们在今天观察节令,探究物候,并不是一种无事休闲的消遣,而是因其中有贯通古今的巨大奥秘。也许古人并不懂得复杂的气象预报,但他们通过敏锐的眼睛和丰富的经验观察到的大自然表征,却常常和今天的科学研究相吻合。他们应对自然的举动一旦广泛传播,或许就是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有些时候,在一个现象的产生、一个民俗的消亡背后,往往蕴含着大自然的预兆或警示。比如,“小满吃苦菜”这种行为,是不是和明清小冰期导致的农业减产有关呢?

所以,我们在今天观察节令,探究物候,并不是一种无事休闲的消遣,而是因其中有贯通古今的巨大奥秘。也许古人并不懂得复杂的气象预报,但他们通过敏锐的眼睛和丰富 的经验观察到的大自然表征,却常常和今天的科学研究相吻合。他们应对自然的举动一旦广泛传播,或许就是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有些时候,在一个现象的产生、一个民俗的消亡背后,往往蕴含着大自然的预兆或警示。比如,“小满吃苦菜”这种行为,是不是和明清小冰期导致的农业减产有关呢?

当然,这些猜测都是我写作时产生的奇思怪想,有待于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证。但呈现 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书,却以准确的文字、精美的插图告诉我们:我们多少年来信守的“天道”(或“地道”)是什么样的,古人是怎么做的,今人为什么仍会这么做。毕竟,这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民俗学者 李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