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骨

【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译文】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智慧经】

这个精华,犹如人的神,即人内在的精神品性。不论人的外表如何变化,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不会改变的。

这里的“神”并非日常所言的“精神”一词,它有比“精神”内涵广阔得多的内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物,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曾国藩开篇就引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其用意很明显,就是告诉大家识人不能只看表面,要形神结合、观表察里。因为看人的表面,便对其人做出全部评价,难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此轻易评价人,将会知错人,用错人。识人须观表察里,这里的“表”就是指人的外部表面形象;“里”就是指人的内心世界。

成大事须靠众人,尤须靠能人。靠能人须识能人,这就需要成大事者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能够看人所长,察人之能。

【原文】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译文】

俗话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支撑山的岩石就相当于支撑人的形体的骨骼。

【智慧经】

“骨”,并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人体的整体形态。“骨”与“神”的关系也可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来理解,但“骨”与“神”之间,带有让人难以捉摸、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往往难以把握,只有在实践中多加体会。

【原文】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译文】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几乎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几乎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智慧经】

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描述一个人精力旺盛、机敏干练。“目”与“神”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双目有神,精光暴露,熠熠生辉,表明肾气旺盛,身体状况良好,是健康的标志;反之,则表明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活力,难以集中精神工作。观察一个人的善恶,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正,眼睛就明亮;不正则昏暗。听一个人说话时,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能往哪里隐藏呢?

【原文】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

要看清一个普通人,须先看其形骸,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铬,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智慧经】

人的气质是先天生成的,本身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古时那些精通相术的人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有人自卑,因读书而自信;有人浮躁,因读书而宁静;有人轻佻,因读书而深沉。

【原文】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译文】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

【智慧经】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人们常说,知人难,知人心更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嘴里说的不是心里想的。

知人看交结,识人看处事。识别一个人只要看他现在的为人处世,就知道他会对你怎样了。

总是在你面前说别人闲话、记别人小账的人,在背后必然会说你的闲话,记你的小账。整天算计别人、和别人过不去的人,与你关系再好,有朝一日你很可能要被他算计。对那种别人帮了他的忙不仅不感恩,反而恩将仇报的人,无论如何对他不可发善心,否则倒霉的只能是你自己。

【原文】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译文】

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

【智慧经】

古语说,士别三日,则当刮目相看。也就是说,人是在不断改变的,假如用静止、孤立的观点去识人,会把活人看成“死人”。只有在发展中识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人,就要注意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把人看扁、看死。要知道,一个人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长处会转化为短处,优点可以变为缺点;相反也是如此。比如,工作大胆泼辣是优点,但是,不顾主客观条件地一味大胆,就会变成盲目蛮干;谨小慎微是缺点,但只要注意不在小事上纠缠,这样谨慎一点,就会变为优点。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发生转化的客观条件也不尽相同,对此,不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有由量到质的基本估计。

在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中,现象是浅层次的东西,本质是深层次的东西;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只有通过现象这个浅层次,才能抓住深层次的本质。

在考察人的时候,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要看到支流,更要看到主流。要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这样深层次的东西去衡量一个人,这样才能保证知人、识人的准确性。

【原文】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译文】

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两眼像鹿一样惊恐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清楚的。

【智慧经】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眼神有很多种:

眼珠转动迟缓的人,身体五官感觉迟钝,感情起伏少,不受他人影响。

目光闪烁不定的人,缺少对事情深思的能力,是浮躁的冲动派,很少被信任,有撒谎的倾向。

目光着点不定的人,多处于精神不安定的状态,在内心深处有怨怒之气,心情不稳定且焦躁不安。

眼睛往上吊,心里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性格消极,不敢正视对方。

眼睛往下垂,有轻蔑对方之意,要不然就是不关心对方。

眼珠转动快速,说明第六感官敏锐,能快速看穿人心;反之,容易受人影响。这种人特立独行,属情绪化的性格。

正视,代表庄重;斜视,代表轻蔑;仰视,代表思索;俯视,代表羞涩;闭目,代表思考或不耐烦;目光游离,代表焦急或不感兴趣;瞳孔放大,表示兴奋、积极;瞳孔收缩,表示生气、消极。

【原文】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译文】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那里故作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如果是有意掩饰,就比较难以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其本质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自然是其本色。

【智慧经】

一个人不管在平时如何掩饰,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他所有的一切都会“自然流露”出来。所谓“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失败时看人本领,关键时看人勇气,失意时看人忠诚,危急时看人决断。

【原文】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译文】

要领是:在行动时要看他潇洒豪放的气概和胸怀有几分真、几分假、几分做作、几分自然、几分深浅;在静心安坐时要看他的细致周密、平心静气的状态。

【智慧经】

我们可以发现,能人贤者尽管有多种定义,但不外乎三方面的标准: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有崇高的修养和德行,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是能人贤者们必备的“硬”指标,可以说是“一个都不能少”。

【原文】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译文】

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做事之前就有意考察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在做事的过程中却处处表现得粗枝大叶,仿佛是由于疏忽造成的损失。这些表面细致,实质上粗心欠周密的人,是不能重用的。

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在做事的过程中仔细考察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最终使事情得以成功,这种人是可以被重用的。上述两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智慧经】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个人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形成习惯,好的素质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不断地积累,细节体现着人的综合素质,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有时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及性格。

一个性格严谨细致的人,总会考虑应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才能把事情做得令人满意。注重细节,做出来的事情也一定能抓住人心,虽然一时也许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态度形成习惯后,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

【原文】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译文】

九贵骨各有各的姿势:天庭骨丰隆饱满;枕骨充实显露;顶骨平正而突兀;佐串骨像角一样斜斜而上,直入发际;太阳骨直线上升;眉骨骨棱显而不露,隐隐约约像犀角平伏在那里;鼻骨状如芦笋竹芽,挺技而起;颧骨有力有势,又不陷不露;项骨平伏厚实,又约显约露。看头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看面部的骨相,则主要看眉骨、颧骨这两处关键部分。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美无缺,此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此人便终生不会贫穷;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要有所作为,就会发达起来;如果能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一定会显贵。

【原文】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

【译文】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

【原文】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译文】

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无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