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者改变世界

毋庸置疑,如果想要长期保持激情,首先你要有乐观的心态。“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你过去的态度,决定了你现在的能力。你现在的态度,决定了你未来的能力。”在阿里巴巴,这种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乐观。2000年1月,阿里巴巴在经历大规模裁员后,景象颇为凄凉。风险投资即将花完,来自投资商的压力逐渐增大。盈利模式尚不清楚,企业收入基本为零。业界、媒体、华尔街的质疑和批评铺天盖地,身边的大小网站横尸遍野。众人猜想,阿里巴巴将难逃一死。阿里巴巴集团前CTO吴炯回忆当年的互联网寒冬时,反复说了一句话,“只有马云仍旧乐观”。

大卫·奥利弗(David OIiver)是阿里巴巴集团第一位外籍员工,员工编号40 ,他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马云时的情景。1999年3月22日,大卫·奥利弗受邀参加新加坡一个经济学家电子商务会议。那时,马云刚刚在湖畔花园那所普通的民宅中宣布,要打造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网站。此次会议,马云也受邀参与其中,并做了一个关于中国电商发展潜力的发言。大卫·奥利弗回忆到,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马云发言时表现出来的兴奋,尽管那时电子商务在中国还尚未成型。正是这一次的结识,让大卫·奥利弗深受马云乐观精神的感染,促使他之后加入了阿里巴巴集团。

马云曾在员工大会上说,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每个人都痛苦的时候,伟大的人还能往前再挺一步,屹立不倒。他鼓励大家越是困难,越是要有激情。他告诉阿里巴巴的每一个人,创业就是面对困难,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要告诉自己,每天面对的就是困难和失败,最苦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而他们也一定会熬过去。互联网寒冬之时,不少互联网企业惨遭淘汰。马云给每一位员工发了内部邮件,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寒冬终会过去,来年的春天也一定会到来。

在阿里巴巴创立前期,条件十分艰苦。大家不仅没有年终奖,还要熬夜加班,一时士气有些低迷。这时,马云突然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会,抛出了一个话题:“假如你们每人有500万元年终奖,你们想怎么花?”场面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畅想了近一个小时。马云突然打断了大家的畅想说道:“好!大家说的这些都会实现,接下来继续工作吧。”有人说:“马总,再让我们多说一会儿,我才用了300万元呢!”大家哄笑着散开,一扫低迷的状态,继续工作。

“穷开心”正是阿里巴巴创立初期的真实写照,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马云会想各种办法让大家高兴,“加寿”便是一种特殊的奖励办法。对于工作表现优秀的伙伴,这个伙伴“加200岁”,那个伙伴“加300岁”,加寿最多的伙伴有“加9000岁”。如今,“加9000岁”已经移民加拿大。2010年,他回国借住在马云家里,提及让他最开心的事就是当年做过“加9000岁”。实际上,通过这种诙谐幽默、看似无厘头的激励方式,马云不仅调节了枯燥的工作气氛,还激发了员工的想象力。

马云在选人方面也同样遵循此法则,在与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对话时,他曾说道,“我选的人必须乐观,因为作为创业者,不乐观会遭遇灾祸。”

这一点在阿里巴巴早期的中供铁军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21世纪初,初出茅庐的阿里巴巴正面迎接的竞争对手——环球资源,当时是一家老牌贸易杂志出版商。这是阿里巴巴前线销售,即中供铁军们最早面对的竞争对手之一,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环球资源都是其主要竞争对手。面对专业度更加强悍的对手,阿里巴巴被激发出了斗志。中供铁军每天奔波在中小企业聚集的城郊产业带,面对面上门推广,深夜才回到出租屋,花两角钱打一壶热水,一半用来泡脚,一半用来泡面,这就是他们当年的生活常态。

每一位入职阿里巴巴的员工,都是从千锤百炼中磨出来的。无论是参加“百年大计”,还是通过3个月业绩考核,最终留下的升职加薪,在每一段磨炼中,阿里人都始终饱含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乐观者与悲观者对个人以及团队产生的影响也很重要。彭蕾在少年时阅读过名著《飘》,她提到书里对她影响极深的一句话: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她认为,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告诉自己,明天这时候就好了,下周这时候就好了,下个月这时候一定会好了。不过,识人无数的彭蕾也说:“现在有些人,你不管跟他说什么,他先把困难摆出来,说这个做不来……”这样的员工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若团队中都是这些“知难而退”的人,团队则会止步不前。

企业需要的是愿意尝试与突破的人。无论困难有多大,乐观的人始终会想办法解决,使得整个组织充满活力。但彭蕾也说过,“我们推崇乐观的人,也要警惕我们会不会讳疾忌医,(因为)生活永远都是有阴阳两面的”。真正乐观的定义是什么?是客观理性地认清当下的真实情况后,仍然充满好奇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阿里巴巴在强调态度比能力重要的同时,也从未忽视能力的重要性。类似“小白兔”式的员工虽积极乐观、态度很好,待人热情且有团队意识。但是如果工作能力很差,长期做不出业绩,迟早也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