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拍大画幅

早在1839年,达盖尔发明银版法摄影术所用的标准干版即为6×8(英寸),这是一个接近现在8×10(英寸)大画幅相机的尺寸。我们现在称为小画幅的135相机,是在20世纪20年代胶片的感光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著名的徕卡相机诞生之后才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大画幅相机由于体积庞大,携带不便,拍摄时操作烦琐、费时,在灵活性、机动性方面没法与小型相机相比。正因如此,拍摄大画幅照片必须选择一个更纯粹的视点并具备一种平静和宽容的心态,必须心中有数,否则无法充分发挥摄影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1-6 大画幅摄影具有独特的拍摄方法和魅力

时常有一些影友提问:“既然现在小型相机和胶片都有了很大进步,还有必要拘泥于大画幅摄影吗?它们之间到底有多大区别呢?”也许一张用8×10(英寸)底片印样的照片与用135底片放大到8×10(英寸)的照片乍看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若是发表在杂志或图书上,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更难分别了。但如果将它们各自放大到16英寸或20英寸,两者之间在影像的清晰度、影调和质感上便会大相径庭。国内由于摄影作品的展览场所不多,特别是摄影美术馆或专业摄影画廊几无觅处,而偶有展览,主办者往往对后期制作、装裱以及展示方法等不得要领,这也使得许多摄影工作者很少有机会看到大师的高品质经典原作,以至对摄影作品的品质管理缺乏概念和标准。

摄影是人们观看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摄影创作是通过影像来体现作者的自然观和表达自我意识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作者既要对“被摄物”有真情实感,在对被摄物深入理解的同时,又要赋予其美的形式。可以说,摄影的创作过程也是作者的自然观和美学意识在相纸上的体现和结晶。对于摄影家来说,最重要的在于如何把自己的原始感动充分地体现到相纸上。影调是摄影表现的基本元素,是摄影的语言,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影调,摄影创作便无从谈起。摄影创作的特点是由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两大部分组成,不可偏颇。现在,科技进步为摄影图片的输出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方式,但作为传统的银盐工艺,在影像品位和保存特性上具有绝对优势,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也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感性……这些正是摄影原作的最大魅力之所在,也是大画幅摄影最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