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前言


承蒙读者厚爱,书几年前即已售完。出版社希望将此书收录入“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问我是否愿意趁机做些修订,我欣然允诺。然而,我很快发现时间远比想象的要少,修订工作时断时续,前后花费近三年才终于完成。

说起来是修订,其实是重写。除了原来的基本观点、分析架构大体不变之外,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较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自从200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围绕着中国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这条主线我自己做了许多后续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也涌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在修订过程中我尽可能将最新的研究进展吸收进来。

就我自己而言,首先是沿着政治锦标赛的研究思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拓展式研究,比如“层层加码”现象分析,地区间投资的空间效应,官员动态锦标赛,省交界地带的贫困问题,官员特征对地区投资、银行信贷的影响,政治商业周期、政治预算周期,“大跃进”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两个政治锦标赛的比较。在政治锦标赛的概念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提出了“官场+市场”的分析视角,探讨了官场竞争与市场竞争之间的映射关系和互动模式。我认为,过去30年“官场+市场”的双层竞争模式驱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塑造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政经结构、市场经济和政商关系。基于这个视角,我区分了制度化的政企关系(比如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与极具人格化的官商关系(如地方官员与民营企业家之间)的不同性质,以此为线索考察了过去30年从政企关系到官商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也把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征与东亚模式(如“日本股份公司”)、“发展型国家”等概念类型进行了对比,提出了“竞争性地方股份公司”的概括。

修订过程中改动最多的部分是行政发包制理论。在书的第一版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自信还是抓住了一些契合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有趣而独特的现象,但是在分析层面上,不得不说它还是一个比较粗糙和模糊的知识想象。经过多年的反刍和推敲,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相继完成了几篇关于行政发包制的研究论文,行政发包制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和分析理论终于有所突破和进步。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定义中国传统行政治理的特征,从而更准确地观察和识别过去20年来中国政府治理所经历的各项变革及其协同性、系统性和驱动力。我还尝试对条块关系和时下流行的项目制做了一些解析。不仅如此,行政发包制与政治锦标赛还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于揭示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强项与弱项,地方政府内部的“帮助之手”与“掠夺之手”以及定义政府内部发包的组织边界。

关于中国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的特征和机制,学术界并不缺乏观察和相关研究,缺乏的是一种相对简洁、统一的理论,以便组织、梳理各式各样的观察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追寻这样的理论,本书就是对这个探索历程的忠实记录,希望可以为学术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感谢格致出版社的钱敏编辑,她的耐心细致和专业精神令人印象深刻。我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项目批准号70973004),本书的修订也得到了我的学生吴敏、曹光宇的热情协助,一并致谢。

最后还是要感谢我的家人。本书从最初问世到修订见证了女儿文文的成长,也夺去了许多应该陪伴她的时光,对于后者我深感愧疚。我这些年专注于研究与工作,如果没有妻子和女儿的理解和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在此特别感谢她们。

周黎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16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