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春雷发动,蛰虫起

惊蛰,二月节,二十四节气之三,在公历3月5日至3月7日交节。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说:“正月启蛰,言发蛰也。”起先,这个节气叫“启蛰”,汉代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虽然在历史上名称仍有反复,但“惊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关于“惊蛰”的意思,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之前,小动物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蛰伏不动,称为“蛰”;此时,春雷响,万物长,沉睡在土里的动物都醒来了,便是“惊”。自然,土里的虫蚁蛇鼠并不一定能听到雷声,之所以醒来主要还是温度变化的结果。江南习俗,以惊蛰这天是否响雷来预测年成好坏。惊蛰响雷兆丰收,俗谚“惊蛰闻雷米如泥”,若是惊蛰之前响雷,必定歉收,这就叫“未蛰先蛰,人吃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