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遗迹寻踪:汉末英雄
- 纪陶然
- 6字
- 2021-02-26 10:10:57
二 奸雄·英雄
曹操宗族墓中被人刻下的“诅咒”
在汉末的动乱中,有如刘、关、张兄弟者,崛起于社会底层、贩夫走卒之间;亦有如曹操者,崛起于统治阶级、士绅贵胄之间。
曹操是汉末三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三国志》全书以曹操的传记《武帝纪》为开篇,《武帝纪》开头便介绍了曹操的身世: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操是沛国谯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人。“亳”作为地名,最早见于甲骨文中,是商代早期都城之一。到了汉代,亳州处于豫、徐、扬三州交界之地,又是豫州的治所,城北有淮河支流涡水经过,交通便利,人文荟萃。
据说汉初相国曹参的后代在亳州繁衍生息,使曹氏家族成为亳州重要的名门望族,而曹操就来自这个家族。至今,在亳州还有很多关于曹氏家族及曹操的遗迹。
今天,我们无法将曹操的先人谱系直接和曹参对接,曹操家族的情况只能上溯到曹操的曾祖曹节。
曹节,也有文献称其为曹萌,因为“节”的繁体字与“萌”的字形非常相似,很有可能是某人抄书的时候抄错了。但到底哪个字是正确的,应该叫曹节还是曹萌,目前还没有答案。
不过,曹操有个女儿就叫曹节,她嫁给了汉献帝。《后汉书·皇后纪》曰:“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曹操应该不会给自己的女儿取自己曾祖的名字。所以曹操的曾祖叫曹萌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本书还是按照一般的文献记载,将曹操的曾祖称为曹节。
在史书中,有关曹节的记述只有一个故事:曹节的邻居丢了一头猪,而曹节家有一头猪和那头猪很像,邻居就上门来讨要。曹节也不争辩,直接将自己的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丢的那头猪居然自己跑回家了,邻居才知道错怪了曹节,含羞带愧登门道歉,而曹节只是一笑了之。由此,曹节在乡里得到了忠厚仁义的美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曹节的家境并非大富大贵,不然他不会直接和邻里交接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但他家里还是有猪的,所以也算家道小康。
曹节有四个儿子,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取字,老大字伯兴,老二字仲兴,老三字叔兴,曹操的祖父曹腾最小,字季兴。除曹腾外,其他三人的后辈也很了不起,如老二仲兴有个孙子叫曹洪,老三叔兴有个孙子叫曹仁,此二人都是有名的人物。至于其他宗亲还有很多也很知名。
曹腾自幼进宫为宦官,先后服侍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五位皇帝,待在宫中的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宦官,尤其是汉末的宦官,被认为是一群无耻之尤的人,口碑极差,然而曹腾却得到了上下的一致认可,甚至和宦官的对立面——外戚也能相安无事,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腾年少时就受到了外戚的提拔。他本是一个看守宫门的低级宦官,邓太后看中了他的“温谨”,将他安排在皇太子身边伴读。曹腾不但借机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同皇太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曹腾的这位少年伙伴就是后来的汉顺帝,他登基后,自然对曹腾宠爱有加。曹腾几经升迁,居然做到了中常侍。
曹操祖父曹腾的墓葬
几十年后,在汉质帝去世时,曹腾又与外戚梁冀合作,力挺本不该继位的刘志登基。刘志就是汉桓帝,他在登基后,知恩图报,让曹腾做了大长秋(这是宦官所能做到的最高职位,品级仅次于三公),并封其为费亭侯。自此,曹腾从一个宫中的“奴才”变成了有爵位的贵族。延熹三年(160),曹腾去世,他的遗体被送回老家亳州安葬。
在今天的亳州市谯城区,亳州老城以南约1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沿着魏武大道两侧,有一个东汉至三国时期建造的庞大的贵族墓群,其中已经探明的大型墓葬就有四十多座,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氏家族墓群。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作人员已经抢救性发掘、清理了十多座墓葬,其中尤其以董园村发现的两个墓葬引人注目,它们是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的千秋长眠之地。由于城市改造,董园村已经消失,变成了繁华的闹市,董园墓葬的名称却被保存了下来。曹腾墓和曹嵩墓分别被称为董园二号墓和董园一号墓(按发掘时间命名)。
考古人员在曹腾墓的发掘过程中发现,墓葬受到了多次破坏和盗掘;尽管如此,还是出土了玉衣散片、玉枕、铜猪、鎏金铜马腿、鎏金铜器构件、玻璃珠等文物。曹腾墓是至今发掘的所有曹氏家族墓葬中唯一一座用“黄肠石”砌成的多室墓,墓主人应该是墓群中身份等级最高的人。西汉时期,人们垒砌柏木以为椁室,称之为“黄肠题凑”;东汉时期,人们用条石(被称为黄肠石)代替了柏木。这种石结构墓葬只用于诸侯国王、后妃、公主和高等级贵族、大臣——细数汉末曹操家族中的人,也只有曹腾能享有如此礼遇。整个墓葬分为甬道、墓门、前室、中室、主室、偏主室、南北耳室、东两偏室等。据介绍,墓室用824块巨型青条石砌筑而成,而亳州附近不产石料,因此石结构墓就更显得奢华尊贵。
目前,这座小型地下宫殿已经得到清理并被开辟出来对外开放。游人可以轻松进入这座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墓穴,以满足对古墓的好奇心。
曹腾墓的地宫
我去曹腾墓时正是冬季,顺着台阶慢慢走入封土,一股湿热的气流扑面而来。墓道两侧有阴刻人物的画像,是古代的两位神人“神荼”“郁垒”——中国早期的门神。传说他们统领万鬼,抵御凶魅。画像中的线条夸张却不失当,造型生动而有灵性。
铺首衔环的石门之上,是双层门额,门额上刻画有“养鹿图”,甚是精美。图中,母鹿口衔灵芝草,八只小鹿围绕在母亲身边,活泼可爱。群鹿两侧还有两位身披羽毛的仙人,手持连理枝,似乎飞腾在云端。进了墓室,我发现石壁、石顶垒砌的工艺非常高超,对缝严合,打磨光滑。
墓室内结构复杂,北耳室是会客厅,南耳室是卫生间,偏室是储藏室和小妾的墓室,偏主室是曹腾妻子的墓室,主室是曹腾的墓室。看来曹腾虽然是宦官,但妻妾俱全。
曹腾下葬那年,曹操才六岁。作为曹腾当时唯一的孙子,他一定是满身重孝地匍匐在这座墓前。他是否曾经像我一样,睁大双眼在这座墓中四处张望,我不得而知。但当我踏在阴冷的青石板上时,总觉得有某些脚印和曹操重合了。
曹嵩墓中出土的银缕玉衣
走出墓穴,再次回到“阳间”,阳光还是那样耀眼。视线越过硕大的封土,大约80米外就是薛阁塔。薛阁塔下另有一座曹氏墓葬,它的发现早于曹腾墓,被称为董园一号墓。董园一号墓在发掘之前被用作砖窑,因常年取土和地下渗水而受到严重破坏,墓室已经被淤泥塞满。从1972年到1973年,人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清理,在一些带有文字的墓砖上,发现了“延熹七年”和“为曹侯作壁”等刻辞。曹氏家族中在延熹七年(164)以前就被封侯的只有曹腾、曹嵩两人。曹腾已经在延熹三年下葬,那这座墓葬的主人只能是曹腾的养子、曹操的父亲:曹嵩。当然,延熹七年时曹嵩还没有去世,不过汉人习惯于在生前为自己造墓,所以这并不奇怪。
曹嵩墓中出土了完整的银缕玉衣一件、铜缕玉衣一件,以及玉猪、象牙龙首、象牙人物等文物,甚至还有人体骸骨。这些骸骨应该属于曹嵩和他的妻子(曹操的母亲)丁氏。这些骸骨目前的保存状况我不清楚,如果保存妥善,或许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解决很多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比如曹嵩是不是夏侯氏之子,河南安阳的曹操墓是真是伪,等等。
这座墓葬中出土的银缕玉衣是曹嵩本人的葬具,也是国内出土的第一件银缕玉衣。玉衣由2464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玉片组成。玉衣出土时已经散落,后由文物修复人员重新用银丝编缀而成,目前陈列于亳州市博物馆。这件玉衣我有幸得见,头顶至脚底总长达188厘米,但最宽处只有59厘米,厚度只有25厘米。能够穿着这个长度的玉衣,曹嵩的个子不会矮,应该在180厘米左右——他很可能是位瘦高的男子。
曹氏家族墓之曹四孤堆
除了曹腾墓和曹嵩墓所在的董园汉墓群,曹氏家族墓还包括曹四孤堆、刘园孤堆、薛家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这些墓葬大部分没有被发掘清理。
在今天的曹操公园内,有四座曹氏遗冢,被称为“曹四孤堆”。曹四孤堆位于曹操宗族墓群的中心地带。20世纪80年代,工作人员曾经试探性地发掘过最北部的一座较小的墓葬,发现了刻着“豫州刺史曹水”的文字砖,这说明该墓葬等级不低,而其余的墓冢尚未被挖掘。
围绕曹四孤堆,当地有很多传说。比如说曹操驻扎于此地时,袁绍来袭。曹操拢土成堆,又在土堆外层放上军粮,以示粮草充足。袁绍一见,也就撤兵了。与这个“谎粮堆”类似的传说在曹操统治的核心区是很多的,我在许昌、临漳时都曾听说过。还有人说曹四孤堆墓中从北至南依次埋葬着伯兴、仲兴、叔兴、季兴四兄弟。如今曹腾墓已经被发现,这种说法也不攻自破。还有人说墓里埋着曹家的将士,但曹操当然不可能把将士埋入祖茔。
据说近年亳州方面提出了发掘曹四孤堆的申请,但在墓葬保存完好的情况下,主动发掘的申请肯定是不可能获批的。因此曹四孤堆的秘密还将被保留下去。我们只能从已经发掘的一些墓葬中找寻更多的历史信息。如在袁牌坊二号墓中,出土了一块青石残碑,因缺损太多而无从确定其上记述的内容,但从残存的文字推断,这可能是曹仁的父亲曹炽的墓葬。
在这些墓葬中,还先后出土了600多块带有文字的墓砖。砖上的文字是制砖工匠在还未烧制的泥坯上用纤细的针签刻画的,有篆、隶、楷、行、草等字体。这是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以前人们一直以为楷书、行书等字体在东汉末年并不常见,殊不知其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当时甚至还出现了简化字,如元宝坑墓墓砖上的“会”字,董园一号墓墓砖上的“书”字等,都与今天简化字的写法完全相同。
文字砖上的内容大部分是寻常的辞令,说明墓主人的身份以及对墓主人的去世表示挽叹等,如“会稽曹君天年不幸丧驱”“会稽明府早弃春秋不竟世”“山阳太守曹勋遭疾不豫”。但有个别文字砖上带有怨愤的辞令,如草书“为将奈何吾真愁惶”“作壁正独苦”“当奈何”等。
曹氏家族墓中出土的文字砖
文字砖上甚至还有一些表现要起来反抗压迫的内容。如元宝坑一号墓(墓的主人极有可能是曹休的祖父曹鼎)中的一块墓砖上刻有“但搏汝属,苍天乃死”,意思大概是:我要和你们斗争到底,苍天死了。这种话明显是受到了太平道的影响。工匠偷偷把口号刻在墓砖上,可能是想让地下的灵魂不得安生吧。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块墓砖制造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而黄巾起义184年才爆发,足见太平道在民间秘密传播之久远与广泛。起义准备了这么多年,东汉朝廷居然没有任何警觉,其腐朽无能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知道凭借镇压黄巾军起家的曹操,如果知道自己的宗族墓中居然在起义爆发的十四年前就已经深深埋下了那惊世骇俗的反抗口号,会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