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龄再读童话,才会发现原来童话真的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至少作者用一种夸大的方法尖锐地描写了一些人心人性和社会现象。
比如《渔夫和金鱼》原来只是觉得在描写一个贪心的不知满足的老太太,处在读者的角度,相比她原来的生活,突然降临的好运让她能够拥有天翻地覆的生活,她应该感到幸福和感恩啊!可是她只是欲望越来越大,对身边的人越来越苛责。其实,我母亲当年不就是一个写照吗?怀孕的时候,她就像祥林嫂一样:不管男女,只要是个健康的孩子,你好好较把孩子生下来,你们好好较过日脚,我这一生的任务就完成了,我也好安心了。
那些年,我结婚生子然后又拿到了房子,一切都如他们所愿,他们感到幸福和感恩吗?只是欲望越来越大,对身边的人越来越苛责。
比如《皇帝的新装》,这样事情不是每天都发生在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真相,但是所有的人都在那儿睁着眼睛说瞎话。谁说了真话,就被痛贬。
《灰姑娘》更加是了。美丽的公主在午夜12点后,就变回了自己原本的样子。成年人不都是白天刻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外人。夜里和自己坦诚相见时,也许在辗转反侧,也许在寂寞难耐,也许潸然泪下。这不就是我自己吗?白天在朋友圈晒幸福,父子俩在阳光下行走,父子俩完全身高一样又步伐一致,可是晚上又为了不理想的一模成绩,在悄悄流泪——还不能影响旁边的老公。
每个女青年都有公主变成灰姑娘的经历,穿着婚纱被人围绕被人祝福,自己好像真的成了童话中的公主,可是宾客散尽亲友离去,卸好妆脱下礼服,你就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琐碎中。
我也是啊!白天自己沉浸在幸福中的公主,可是宾客散尽,和自己老公坦诚相见时,他突然告诉我:我母亲有特殊情况,今后的生活你要担待她。啊?我怎么从来不知道?我突然背脊阵阵发凉……其实,我也是日后才知道,所有的人都知道,只是大家为了促成这桩婚事都是处心积虑瞒着我。
【考父母也是考自己】
孩子的一模成绩,比我想象的差了很多,问他本人也会哭出呜拉,数学我不相信自己这个成绩,我觉得自己一百分是有的。那么,你化学怎么这么低,又一问三不知。
而且老师给出的也只是一个大致的名次,你说她具体的数据肯定是有的,班级排名和年级排名,但是出于一些职业操守,不便透露给你。在这个当口,她未必愿意把自己了解的最真实的一面愿意告诉你的。
就是说,家长和学生本人未必知道孩子在什么位置?但是出于一些阴暗的原因,老师会给家长和孩子下套的。比如陈斌当年,如果只是五十来分的不及格,其实完全可以考个三百五六上岸的。但是就是拼命恐吓你,让你对自己失去信心,让自己主动分流。
就是说,老师是知道孩子如果最后拼命四个月,是完全可以上岸,但是她就是不给你努力的机会。当时是打掉最后的20%,最差的20%就是领张证书入社会。现在的形势其实更加严峻,打掉40%,虽然不是进入社会,但进入三校就约等于犯罪约等于一辈子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