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与虚伪

庆璇

秀珍:

我刚刚读完对你的采访,就是我们在开始写交换日记之前,分别做的那个采访。在所有采访内容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你对我的评价。你是这么评价我的:

姐姐这个人非常坦率,但她绝非那种不知深浅、浅薄无知之辈。我真的特别、特别喜欢姐姐这种清新舒爽的气质。

接着,你又妄自菲薄说自己是一个“非常虚伪的人”,只不过为了报答我的坦率,才会在我的面前展露出自然直率、天真烂漫的一面。对于这点,我感同身受,若非如此,此刻的我绝不会有与你写交换日记的念头。“坦率”这个词,我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过,忽然觉得颇为新鲜。其实,原来我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坦率”,听到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人们在说我坦率的时候,往往会附赠几条别的评价,比如豁达爽朗的态度、干脆利落的口吻、西式作风等等。可有的时候,“你的确很坦率”,表达的却是对我委婉的批评。从前听到这些话,我并不在意,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往心里去,然而当这个听起来有些陈词滥调的“坦率”从你的口中,而不是别人的口中讲出来,却让我对“坦率”的概念有了迥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人在十几岁,或是二十岁出头的那几年,如果周围的环境对他来说顺风顺水,让他感到畅通无阻,那么他便有可能继续坦率地生活下去。但当这个特殊的阶段过去,环境开始变得复杂,仍然坦率做人恐怕就有问题了。人与人的经验、阅历不同,有时候一个人的坦率会给另一个人带来某种异样的感觉或者造成负担甚至伤害,坦率最终成为别人攻击自己的矛头。所以我们会逐渐学着成长,变成一个无可指摘、没有棱角的成年人,不再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感,而是拼命忍耐,或是拐弯抹角、虚伪圆滑,以便迎合别人、实现妥协,这个过程美其名曰“社会化”。人际关系的矛盾与内心的煎熬让我们身心俱疲,我们害怕让别人失望,只得戴上面具生活,“坦率”不再是一种美德,早已被我们抛弃。

当我们习惯了这样生活,或许就会逐渐丧失“倾听自我内心声音的能力”。原本的爱憎分明,珍贵、重要的初心,都变成永不再来的记忆。时光流逝,终有一天,周围人的声音会变成主宰我们人生的旋律。还好我们生性敏锐,对这样的变化会保持警惕。当我们活得越来越失去自我时,我们会本能地从内心中升腾起一种不适的感觉,你不要忽视这种感觉,你要认真对待它,过去的经验会让你对此有深刻的体悟。

当你决定坦率待人,或许会有人指责你自私自利,你也或许会因此而后悔、自责。可是,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并未给别人带来明显的伤害或麻烦,那么你就不用太过在意世间所谓的繁文缛节或是他人的主观评判。你迟早会明白,当你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并决定坦率做人,那便意味着你要相应地冒很大的风险。眼光放长远些,即便要背负这些压力,我依然觉得“坦率”是生而为人最“正确的做法”。当你决定放弃做一个坦率的人,也许可以躲过眼前的窘境或危机,但长此以往,你就再也体验不到“做自己”的那种满足,只能面目模糊地活着,我对此深恶痛绝。我想要的是那种深层次的满足,我最珍视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鲜活本真地活着的感觉。

对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人们经常会在心中蹦出一些疑问,比如“我是谁,我要追求怎样的人生”。为了寻找答案,人们绞尽脑汁,苦苦寻觅自我,做出各种不同的尝试,但当真正去做了以后,却又经常感到诧异:“咦,好像不是我想要的?”然后又匆忙去寻找别的东西……比如写作,人们下笔伊始总是希望自己写出一个完美的句子。当然,追求完美是好的,我担心的地方在于,当你正要付诸行动的时候,身边就会涌来一群嗡嗡聒噪的绿头蝇,这些人会好为人师,给你灌输心灵鸡汤,热心为你筑梦,让你产生一些错觉,然后你就会误认为,只要实现了曾经的一个梦想,人生剩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可是……真相并非如此。

我认为,要想寻找“保持自我的生活”,更好的办法恰恰与之相左:不要去刻意寻找什么“想做的事情”,尝试着从“不去做那些不愿意做的事情”开始,因为比起“喜爱”,“厌恶”的情感更依赖于直觉与本能,也更加直率。如果你能够逐渐疏远“厌恶的事情、不愿意靠近的人”,那么很快,你就会发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还是以写作为例,一开始你可以兴之所至,信笔由缰,然后再凭借直觉修饰润色。如此一来,文脉便会逐步清晰,你最初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就变得一目了然。从本质上来讲,最“自爱”的方法便是跟随你的直觉,当你感觉到“厌恶”的时候,就要立刻远离这些令你厌恶的人与事。

嗯……总之,听到你说我“坦率”,我的内心感慨良多,因为你所说的“坦率”,与我从小就听惯的“坦率”,意思是截然不同的。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认真地审视我的生活方式,努力使我的生活不违背“真我本色”,这当然需要诚实的付出,甚至免不了要忍受别人的指责,即便很难,我也会坚持下去。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