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们对“数字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体会。20多年前当你领到电脑打印的工资条时,你可能觉得这已经是数字化了。当时很多单位对电脑的主要需求就是简单地打印工资条。那么,今天的行业数字化是什么呢?通用技术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每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大约都是60年,前30年主要是技术发明,后30年主要是行业应用。

以电力技术为例,1893年到1915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电力技术本身和直接基于电力的新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发电厂、电网、电灯等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GE公司成为这个阶段的标杆性企业。电力技术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14年福特汽车第一条电力驱动的现代化流水线上线,这也意味着电力通用技术成熟,可以被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成为社会通用技术的基础。福特汽车是这个阶段的标杆性企业。

同样,ICT(信息通信技术)的前30年主要围绕技术发明和ICT自身应用不断发展,这个阶段会深度改变人们的生活。进入ICT的下半场,将是利用这种通用技术的创新来全面重构传统产业,使能行业数字化的过程。

那么如何让ICT使能和重构传统产业呢?我们先看看ICT上半场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网购和公有云是过去20年数字化的标志性事件。它们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以发展用户为主,基本没有什么生态,竞争主要是跑马圈地,可以用“千人一面”来概括;中期,为了提升效率,汇聚资源,网购和公有云不约而同地走向平台化,通过平台开放,从而引发生态规模爆发,此时的竞争焦点是差异化体验,可谓“千人千面”;近几年,我们发现网购和公有云生态已经演化成“网”,即有了价值的交换,自发创新出新的服务和业态,实现了价值的倍增,这个阶段是创新之争,概括为“一人千面”。

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再到今天的“一人千面”,统一平台→规模生态→使能创新是生活数字化的发展路径。面对千行百业,行业数字化也应借鉴这个思路,通过平台化应对“需求不确定”问题,汇聚生态,使能创新,提升价值。

行业数字化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数字化先行者的实践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首先让我们看看团购行业。从2010年到2015年经历了数百家兴起而后数百家消亡的过程,整个行业呈现过山车式的发展。这个时期企业面对的核心挑战是生态碎片化,无法自我生长和持续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制造业。在这一行业中,多数企业进行的数字化就是上一套ERP或相关软件。它们的核心挑战是没有平台或平台不开放,所以最终实现的只是企业局部优化,无法实现外部伙伴和供应链打通与整合,对企业来说价值有限。而对于远程医疗来说,概念提出40年,但实际应用少,医生满意度仅15%。因为网络是保证远程医疗的基础,造成目前窘境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网络能力有限,不能保证远程医疗需要的确定性时延。

随着行业数字化逐步深入,面对生态、平台、网络等结构性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范式转换来破局。具体来说就是打造一个行业公共的ICT开放框架来使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而范式转换体现在框架各个层面:最上面是生态层的模式转换,这里的模式主要指发展模式。要从过去面向确定应用(以获取和收割为主)转变到面向更多未知应用,从而实现赋能生态,使得生态发展规模从少量渐进到爆发。中间是网络层的架构转换,要实现从人工到自动的转换。转换的核心思路是从封闭到开放以实现平台化,通过分层自治和智能来实现自动驾驶网络,最终要提供确定性SLA保障。最下面是边缘层的智能转换,如边缘设备手机,要从功能机升级成为智能机,以支持如App可加载、AI能力引入等功能。基于ICT开放框架,让网络使能生态,生态驱动边缘,边缘增强网络,生态、边缘和网络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不断强化。

三个范式转换具体指的是:

□ 网络架构转换,核心是面向自动驾驶网络,以平台化的思维重构网络。“网络平台化”不是一个新名词。过去为何实现不了?因为过去把网络开放当作供第三方应用调用的手段,而不是以开放赋能为目的,实现过程中,逐步累积的“不开放”弊端导致内部实现逐渐耦合,变成“烟囱系统”。以开放为目的来构筑平台化网络,更多时候是约束内部实现,使内部无时无刻不考虑开放性。要实现网络平台化,首先是实现分层开放,只有分层开放,才能实现开放能力和复杂度平衡,所以业务开放通过意图驱动实现,网络开放要做到数字孪生。其次,通过模型、策略及自动闭环引入智能化,实现分层自治。最后,架构极简,提供多维度的确定性网络。只有通过平台化改造和架构转变,网络才能成为行业数字化的底座。

□ 边缘范式转换,核心是像智能手机成为移动互联网各个应用的入口一样,边缘要成为行业应用的入口。具体来说,有四个关键点:首先,得面向应用开放,能动态加载各种应用;其次,面对应用多样化的算力需求,如推理、渲染、计算等,须提供异构计算能力;再次,贴近应用场景,远离中心节点,边缘必须能做到自治和自管理;最后,为保障差异化行业应用体验,边缘的计算能力必须和网络连接结合,网边必须协同,以实现对业务的感知和适应,做到智能分流,按需把合适的应用推送到最合适位置的计算平台上。所以“连接+计算”应该是未来边缘建设的核心理念。

□ 生态范式转换,核心是促进模式转变。我们都知道生态有网络效应,故其规模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发展生态并积累到一定规模,突破应用爆发临界点是关键。行业数字化生态发展模式需要从获取向赋能演进。首先要通过主动开放API,吸引生态伙伴来共同创造价值;其次,通过统一的认证、自动化测试、简化商用集成,加速伙伴的价值交换;最后,需要有共享的应用市场,面向全球进行价值变现。同时这三者相互作用,一起构建起生态价值网络。

行业数字化需要ICT开放框架,那么如何来快速构建这个公共框架?如何形成这个框架的标准呢?我们看到在ICT开放框架各个层面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开源项目,如基于OPNFV的认证项目来打造共享的App Store、基于ONAP来打造开放网络自动化平台、基于LF Edge来打造边缘计算技术栈。

近年来,华为积极参与Linux基金的网络和边缘计算开源项目,是多个项目的发起会员,积极参与OPNFV/OVP、ONAP和LF Edge的Akraino项目。没有开源,我们和客户的创新不会如此高效;没有开源,没有这些社区的软件,今天行业提出的很多创新思想和概念可能还停留在纸面上;也正因为有了开源,我们今天围绕创新和技术演进进行的讨论才能够如此具体和深入。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开放、开源不是一种态度,而是需要扎实构建的一种能力,包含技术、人才和组织的综合能力;开放和开源是一种开发手段,但也需要用战略和产业视角来审视;未来B2B和B2C模式最终都会以to App形式体现,要用最高效的Running Code方式来达成技术共识,构建可成长的生态。

ICT一定要和传统行业相融合,通过新生态、新网络、新边缘和新协作形成一个开放统一的框架,最终高效使能各行业的数字化。行业数字化的各种可能还在等待发现或创造。世界因网络而不同,网络因开放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