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天灾:与自然搏斗的人们

1707年的那场地震,让许多日本人感受到了恐怖。那天原本是个万里无云的美好晴天,谁也没想到,突如其来的天摇地动竟夺走那么多人的性命。

地震发生在10月28日下午,震源在今天的纪伊半岛外海。根据后来的学者估算,地震规模可能超过八点五级,甚至高达九级以上,如此巨大的威力在日本历史上都很罕见。

余震在主震之后不断出现,让人应接不暇。各地房屋有如骨牌一般,一个接一个地倒塌。地震还引起海啸,席卷了包括大阪在内的沿海城市,海水随着河道涌入市区,把大阪淹成一片汪洋,许多人走避不及,溺死在水中。地震六天之后,大阪的官员向幕府汇报灾情,根据他们的估算,光是因为海啸死亡的人数就超过一万六千。

在人们记忆中,那是天崩地裂的一天。

但更让人意外的事情还在后头。大地震发生四十九天后,住在富士山附近的人们不断感觉到地面在摇晃,而且异常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不久之后,白色烟雾从富士山顶不断冒出,里面还掺杂着火焰。日本人心目中无比神圣的富士山,在休眠了八百多年后,终于又一次爆发了。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内,富士山不断地喷出火山灰。位于山脚下的村庄首当其冲,农田都遭到破坏,无法耕种。就连远在一百多公里外的江户也深受火山喷发之苦,整座城市被铺上了一层灰。

还没完全忘记地震恐怖的日本,又一次因为天灾而陷入愁云惨雾之中。

日本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地震、海啸等天灾都是常态。江户时代虽然经济增长、都市发展,还有各式各样的娱乐与文化活动,但一般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每天仍然必须与不留情的大自然搏斗。

除了地震与火山外,江户时代正好碰上了科学家口中的“小冰河期”,全球的气温普遍下降,造成各地农业经常歉收。每当农业歉收,不仅农民生活困难,更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饥荒。日本和其他地方一样,逃不开这个气候现象的影响,因而两百多年的江户时代遭遇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饥荒。

1642年,德川幕府执政还不到五十年,就因为水灾、虫害,加上异常的气候,许多地方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不少民众被活活饿死。再加上前一年,日本才流行过一场动物瘟疫,用于耕种的牛只大量暴毙,这也间接成为发生饥荒的原因。

这场饥荒中死了多少人,已经没有详细数据可以证实,当时的人只记得有许多尸体倒在路边,无人收拾。为了生存,不少人只好离开家乡,逃到米粮还足够的地方;不然就是把自己或是子女卖给有钱人家,换取一时温饱。

日本民间传说,因为鲇鱼翻身造成了地震,百姓受尽折磨,但也让许多人赚饱了复兴财

德川吉宗

1732年,整整九十年后,日本又一次爆发大饥荒。这次饥荒,除了气候因素外,主要是由于蝗虫肆虐。日本西部一带农田受到影响,产量大幅减少,甚至不到平时的一半。在这场饥荒中,全国有上万人死亡,将近百万人陷入饥饿状态。

农民对蝗虫来袭几乎束手无策。当时已知的驱虫方式,是把鲸油灌进水田之中以闷死害虫,不过,鲸油价格很高,不是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到头来,多数农民还是只能寄望于上天,祈祷神明大发慈悲,早日停止灾难。当时日本国内几个重要的寺院,包括伊势神宫、出云大社与护持院,都特地举办了祈福仪式。一般农民则把稻草扎成人形,敲锣打鼓,把稻草人抬出村外,或者放诸水流,象征着赶走蝗虫之神,以此换取暂时的心安。

天灾不但是对百姓的折磨,也是对执政者的考验。

上述这场大饥荒发生时,江户幕府正由第八代的将军德川吉宗领导。在日本历史上,吉宗以勇于改革而出名。他在1716年继任的时候,德川幕府已经执政了一百多年,长期累积下来的社会问题重重,正需要大刀阔斧地整顿。

吉宗对于文学、艺术都没什么兴趣,只在乎实用和效率。人们说他个性独裁,倾向把权力揽在自己手中,也喜欢能够贯彻自己意志的官员。正因为这种个性,让他和一些想法不同的人产生了对立与冲突。不过,吉宗行动明快,不论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而且重视法律与制度,所以一扫幕府之内腐败的风气。

为了建立一个精简高效的政府,吉宗上台后,一方面立刻撤除了许多不必要的职位和冗员,并减少铺张浪费的仪式;另一方面,他又借用民间的力量,积极开垦新的农田,增加税收数字,同时借由节流与开源,重建整顿政府的财政收支。

吉宗也关心一般小老百姓的生活。他在江户等几个城市里设置了所谓的“目安箱”,“目安”(めやす)在江户时代指送往官府的诉状。一般人可以在每个月的2日、11日和21日,通过书信向他抱怨施政问题,甚至是举报贪官污吏,吉宗还会亲自浏览这些书信。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直接了解民意,不用担心被属下蒙骗,更可以借此监督失职的官员。

当时有许多大商人通过囤积稻米、操纵物价来获取暴利,吉宗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认为这会严重影响一般人民的生活。因此,他要求中央与地方政府积极介入,监控米价,防止商人用不正当的手段牟利。吉宗对于粮食问题的关心,甚至为他赢得了“米将军”的绰号。不过,1732年的大饥荒,对吉宗的统治形成了很大挑战,政府管控米价的行为在当时几乎失效。为了避免饥荒持续恶化,幕府在大阪、京都等发放存粮,以防止更多的人饿死。民间一些还过得下去的人,也纷纷出钱出力,救济饥民。

在部属建议下,吉宗找来一位名叫青木昆阳的读书人,支持他在江户尝试种植番薯。在这次饥荒中,已经有人靠着吃番薯来维系生命。不过,整体而言,番薯在当时的日本还不算普遍的食物。

江户大火

青木昆阳从南部的萨摩藩取得了番薯种子,经过几年研究与试验,上呈给德川吉宗一本《番薯考》(『番薯考』)。看了这本书的德川吉宗,开始在全国推行番薯的种植,没过多久,番薯就普及于各地。在后来的饥荒中,番薯扮演了重要的救命角色,而青木昆阳也因为推广有功,被昵称为“甘薯先生”,在日文中写作:甘藷先生。

在德川吉宗执政下,江户幕府完成了一次艰难的改革,也熬过了这次严重的饥荒。

然而,天灾只会暂时消失,不会永远离去。

1782年,日本又一次面临大饥荒的问题。更糟的是,这次饥荒还伴随着一连串的天地异变:先是位于日本中部的浅间山大喷发,来年江户又发生火灾与大地震,到了夏天更爆发了少见的大水灾。

“甘薯先生”纪念碑

只有天灾似乎还不够,当时在位的将军德川家治(吉宗的孙子)在此时因病去世,幕府内部掀起一场接班的权力斗争。

问题接踵而来,加重了饥荒的灾情,死亡人数难以估计,有些地方甚至传出了人吃人的消息。有些人开始宣称,灾难是上天想要惩罚道德败坏的人间,是场天谴;有些人聚集起来,抗议政府无所作为;还有一些人,则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地主与无良商人。

随着灾害频发,人们的骚动也越来越频繁。起初参加抗争的大多是一些小农民,他们在生活面临问题的时候团结起来,向政府提出改革要求。但有时请愿会变成起义,无法获得政府响应的小老百姓,只能用暴动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

进入19世纪后,这种被称为“一揆”的行动,次数越来越多。这时候的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发展越来越缓慢,江户时代早期充满活力的发展如今已经不复见。人们对于生活的困难,更加觉得难以忍耐。

到了1833年,日本又一次爆发大饥荒,人们对幕府的不满达到了极点。在大阪,有位名叫大盐平八郎的读书人,积极向政府建言,希望官员能够体恤人民苦难,早日提出对策,救济贫民,想不到建言却被官方驳回。气愤的他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到处发送,文章当中控诉政府腐败,贪官与奸商勾结,呼吁民众勇于起义。

许多走投无路的小老百姓受到他的鼓舞,果然起而抗争,甚至暴动,在大阪四处放火,并且攻击有钱人家的住宅,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混乱。这场暴动虽然在不久后遭到镇压,骚动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很多自称大盐平八郎弟子的人乘机在各地起义,全国的抗争烽火不断。

大盐所点燃的,是许多人对政府长年累积的怒火。统治日本两百多年的德川幕府,到了19世纪中叶看来,已经有些摇摇欲坠。民众的骚动不安,只不过是众多问题的表象。

幕府里的官员不是没有想过重新振作。他们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希望能够重振士气,挽救时局。只是,时代的变化有时超乎人们反应的速度,与两百年前德川家康奠定幕府时相比,这世界已经不一样了。

很快德川幕府就发现,他们不只需要面对国内的天灾人祸,还有一个全新的挑战将从远方不请自来,出现在自家的大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