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排中律的应用

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中,除了同一律和矛盾律,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够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用公式表示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旨是保持思想的明确性。它对逻辑思维形式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概念要清晰;另一个是判断要明确。它进一步要求不允许对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时加以否定,否则将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什么是模棱两可的错误呢?例如,明代王世贞所编撰的《调谑编》中记载:

(苏东)坡公在维扬,一日设客,十余人皆名士。米元章(米芾)亦在座,酒半,元章急起自赞曰:“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子瞻(苏轼)。”公笑曰:“吾从众。”

 

这段话中苏东坡的回答“吾从众”实际上就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回答,这种回答回避了明确的“是”与“不是”。“吾从众”是出自《论语》的一句话—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它的意思是“我服从大多数”,对某种观点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含糊不清,表意不明。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做出明确的选择,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排中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作用在于确保思想的明确性,而逻辑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一个是真的,又不承认另一个是真的;或者说,有人既认为一个是假的,又认为另一个也是假的,那么这个人的逻辑就会陷入含糊不清的境地。

英国杰出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贝尔蒙特城里美丽善良、品貌出众的富家少女鲍西娅吸引了很多王孙公子前来向她求亲,但是鲍西娅并不能自己决定嫁给谁,因为她的亡父在遗嘱中规定她的婚姻要“猜匣为婚”,否则就要取消她对遗产的继承权。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子和铅匣子。这三只匣子中只有一个放置了一张鲍西娅的肖像,她的父亲规定只有猜到鲍西娅的肖像在哪个匣子中的人才能够迎娶鲍西娅。

这三个匣子上分别刻了一句话:金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的话是 “肖像在金匣中”;而铅匣子上刻的话是 “肖像不在此匣中”。并且在三个匣子旁边写着:“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许多慕名前来求亲的男士,看到这样的要求都败兴而归,另外一些尝试猜测肖像在哪个匣子里的青年也都一个一个地猜错而回。几天之后,有一位叫巴萨尼奥的年轻人来到了威尼斯,他深深地被鲍西娅的美丽和品行所吸引,希望能够娶她为妻。

在看到鲍西娅的父亲留下的规定和三个匣子上面的话之后,巴萨尼奥进行了一番思考与推理,他充满自信地对鲍西娅说:“您的肖像在铅匣子中。”听了他的推断,鲍西娅微笑着点了点头。

巴萨尼奥打开了铅匣子一看,鲍西娅的肖像果然在里面。鲍西娅充满好奇地询问巴萨尼奥:“请问您是怎么猜中的?”巴萨尼奥微微一笑说:“金匣子上面的话与银匣子上面的话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肯定有一句真的;而旁边的纸上告诉我,‘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 ’,既然金匣子和银匣子上的这两句话中一定有一句是真话,那么铅匣子上刻的话只能是一句假话。而铅匣子上刻的话是‘肖像不在此匣中’,所以可以得出肖像一定在这个匣中。”

很显然,巴萨尼奥的猜测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了排中律的规律,金匣子和银匣子上的两句互相矛盾的话中必有一真,这是根据排中律得出的;而既然铅匣子上刻的话“肖像不在此匣中”是假话,那么就必然能够得出与此矛盾的“肖像在铅匣子中”是真话。由此可见,排中律在逻辑思维的应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排中律的核心思想是,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这种中间状态。对于某个事情,你可以不表态,但是你表态了,就不能说:两个都不同意,或者两个都同意。

排中律要求我们在是非和对错面前,对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就是为了消除人们对事物判断的含糊其词。《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在这则故事中,孟子采用了类比式推理的方法,先询问齐宣王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问题:如何看待大臣失责的朋友?如何看待一位失职的长官?等齐宣王做出明确的回答之后,步步紧逼说出此次辩论的主旨: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这又该怎么办?然而,到此处,齐宣王如果承认了前面的论断,就必然要同意“废黜国君”的做法。孟子用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的类比辩论法,让齐宣王在不知不觉间对他的论断加以肯定,但是他又不敢直接承认,于是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地岔开话题。

齐宣王这里的“顾左右而言他”其实就是在含糊其词,不对孟子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判断,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窘迫情境。很明显,它违反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在是非面前,对问题要做出明确的回答。因此,它也是诡辩的一种表现。

那么,了解排中律有什么意义呢?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识别并且揭穿那些立场不明确、两面讨好的人。我们也能够通过排中律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沟通效率。

在论证方法中,有一个很常见的方法叫“反证法”。它是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真实性的论证方法。可以说,反证法就是排中律的一个实际应用。如果你无法判断两个论题中哪一个是对的,可以先确定其中的一个是错误的,这样就可以确定另外一个是对的。

在运用排中律的时候,我们要明确的是,排中律只是一种思维规律,对正确的逻辑表达的规范作用也具有条件限制。

第一,当问题只有两种可能,即非此即彼,两者不可能同时为假时才能起作用。

第二,排中律并不要求人们必须对所有存在矛盾的问题都做出明确表态。当我们对某些问题不了解,或者对某件事情没有进行深入调查时,可以暂时不予表态,这样反而是负责任的做法。

第三,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的过渡状态,同其他思维规律一样,排中律不适用于所有领域,一般只在思维领域中起作用。

排中律作为“逻辑思维三大基本规律之一”,要求人们做到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明确表态,不能左右逢源,闪烁其词。在进行逻辑表达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同时应注意排中律的适用范围,让排中律在生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四节

结构化思维与抽象化思维

 

1.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工作上的任务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理性地分析出现的问题或困难的原因,然后系统地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使问题得到高效的处理和解决。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用到结构化思维。

逻辑思维决定做事方法、思维层面的不同将导致事件结果的不同。如果你学会了利用结构化思维处理问题,那么必将更加游刃有余。这将对你的学习成绩或者职场晋升起到重要作用,并对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巨大的帮助。

结构化思维主要有三个步骤:分析目标、分析资源、制订计划。

拿装修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普通且常见的结构化思维的应用。装修房屋,首先我们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分析和确定目标,根据房屋的特点和自己的需求设计装修方案;然后要根据装修方案,做确实有效的资源分析,如工程的人员配备、预算资金、预期完工的时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最后根据前面的准备制订最终的计划,包括具体的材料选择、采买,开始的时间和验收时间等。

从这一案例来看,可以说结构化思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逻辑思维技能,掌握了这一技能,将使你在处理问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增加职场竞争优势。

很多人在工作中经常会困惑为什么自己对老板交代的任务完成得不够好。明明加班加点地在工作,可总是得不到老板的认可和赏识,而别的同事总能做到老板满意的程度。出现这种问题,很可能是因为你在工作中缺乏结构化思维。

运用结构化思维,能让我们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制作出周密又有条理的项目计划,获得老板和客户的青睐;能够让我们条理清晰、有重点地快速完成工作内容,牢牢地把握住企业的发展动向;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效地安排好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快速掌握新技能和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要想应用好结构化思维,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考方式,建立一种层级分明的思考模式,而不要把每一个想法或线索零散地散布在头脑中。所谓的层级分明,简单来说就是借用一些简单的思维框架来辅助我们进行思考,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处理,从而扩大思维的层次,让我们能够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杂乱无章的想法是零散混乱、没有结构的思维集合,而结构化思维则是有层次、有条理、脉络清晰的思考路径。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结构化思维模式呢?我们要知道,结构化思维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次才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管理方法,只有不断进行有意识的思维锻炼,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这种思维习惯。

第一,勤于写作。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脑子里出现的想法和问题可能过一会儿就会被遗忘,这时记录就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但是,我们在记录时不能太过于随意,要有意识地采用结构化方式记录。比如,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我们要思考其中心思想或者中心论点是什么,这就是确立目标的过程;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中心思想是如何表述出来的,即每个段落的大意是什么,这时我们就可以记录提纲;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提纲的说明再来看看作者的语言表述方法。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思维计划书。

第二,在日常工作中,如果我们遇到了棘手的麻烦,也可以利用结构化思维方式帮助自己梳理和解决问题。首先,在纸上记录下需要决策和解决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的成因,是哪一个环节或者哪一道工序出现了错误,导致问题的产生;再次,写下要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来解决问题,以及需要动用的人力和物力,这一过程有助于你对每一个目标考虑周全,防止在实施过程中瞻前顾后;最后,制订出一个详细的解决计划,形成一个可执行方案。可执行方案的标准是:该方案中的资源是我们能够支配的,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各个环节都具有可检查的指标,有明确的最终目标。

在学习结构化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克服自身的障碍,提高思想价值,长此以往,逻辑思维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你越擅长简化信息,你的思路就会越开阔,想法就越可能富有创造性。无论是做习题、做方案、做汇报、做PPT,还是写邮件、做演讲、打电话、与人谈判,我们都要尽可能地确保自己思路清晰,确保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张图表都不是多余的,这样才能吸引对方。

2.抽象化思维

“抽象”一词是指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特点、本质属性与关系等,而将个别的、非本质的特点、属性与关系舍弃的思维过程。抽象化是指人们对事物表象因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过程。众所周知,思想或者概念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是无形的,所以是抽象的。抽象化可以帮助我们在认识事物上抽丝剥茧,化繁为简,抓住主要矛盾,舍弃次要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事物的深层次规律。

由此可见,抽象化思维则是指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抽象化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的逻辑思维与动物本能的根本区别。

一件事物本身可能是具体的、直观的,但是当我们向别人介绍它的时候,在用语言或者文字进行描述或者表达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了。对方需要把你所传递的信息与他的过往经验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他才能够听懂你所描述的内容。这就是我们在沟通上从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从具体特例到共同规律的逻辑思考过程,是对多种具体事物概念的提炼,这就是所谓的抽象思维能力。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了一个橘子,可以通过橘子想到这是一种水果,可能会很酸,也可能会很甜;进而联想到其他酸酸甜甜的水果,如橙子、李子;然后还会从水果再联想到其他食品,如蔬菜、肉类、谷类、奶类等。这就是利用抽象化思维举一反三的过程,能够从一个问题切入把所知晓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达到将之前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

提升我们的抽象化思维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也就是将知识内化,然后才能实现这种概括、抽象化和提炼的能力。那么,如何挖掘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呢?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1)观察 

面对同一种事物,每个人看到和感受到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小说家看到的也许是故事,艺术家看到的也许是美的表现,而抽象思维强的人,看到的则是事物的本质。想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透过种种现象观察到问题的本质。在互联网年代,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善加利用。我们不仅要多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多到生活中接触不同的人,进行社会实践。多读书可以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而社会实践则可以通过双向的沟通,辩证地吸收他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阅历。久而久之,见识的多了,知道的自然就会比别人多,思考的也会比别人深。

(2)总结提炼 

对于抽象化思维的训练,我们不能止步于观察,还必须学会提炼出言简意赅的抽象规律。那么,如何才能提炼出抽象规律呢?为什么有的人同样的事情做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为专家,只会机械地干活儿呢?这是因为他们欠缺了总结、提炼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不会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工作上的创新。

完成工作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从工作中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提升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会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而这些做事的方法可以提炼成模板和框架,进一步指导我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操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抽象思维的应用、总揽全局的能力,以及更深入地理解用户需求等方面的能力将越来越重要。但不幸的是,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不擅长处理抽象的事物,也不擅长通过推理与思辨解决遇到的问题。

因此,培养总结提炼的能力是必要的。刚开始时或许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提炼出来的东西流于表面,不能深入。但这没有关系,多向其他人学习,分析自己和别人提炼的内容相比差在哪里:是问题界定的不清晰,是概念理解得不透彻,还是思维太闭塞?有了这些思考,我们的总结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在这些积累下,你的个人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

 

3.实际应用 

抽象思维的神奇之处在于你可以把提炼出的定律运用在不同的场景中,它不仅能改善你杂乱无章的生活,还能在职场中助你一臂之力。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小冰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策划工作,去年她参加了一个平台系统软件开发的竞标活动。在竞标过程中,小冰所在的公司,报价高出竞争对手15%,在价格上毫无优势可言,眼看着竞标即将进入尾声,如果还不采取相应的策略,竞标就会失败,公司也将失去一项重要业务。在关键时刻,小冰决定试试换位思考的抽象思维方式。她发现客户在选择上不仅考虑价格优势,更看重软件的实用性和后期的维护。于是,小冰转换思路,她不再尝试与其他竞争对手展开价格战,而是对客户强调本公司严谨的开发流程和完善的品质保障,确保系统在客流量激增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可靠性。果不其然,她的说明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公司顺利中标。

通过这个案例,你应该已经了解到了抽象思维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发现规律,并根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来说,抽象思维就像一棵树的树干,思维的发散性就像树干上长出的无数的枝叶。这种发散性可以让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举一反三。

古语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抽象思维的惊人之处是它能从普通的事物中寻找规律,提炼规律,并用其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化繁为简,以不变应万变,是我们从技能提升到技术,从重复转向创造,从体力劳动延伸到脑力劳动的跨越式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