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现代民间绘画

金州现代民间绘画是传统的民间绘画的延续和发展。金州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大跃进壁画运动”,60年代出现了“工农兵业余美术”现象,70年代初出现了以农民为创作主体的宣传画、版画和年画,到了80年代,金州农民画开始兴起。

金州现代民间绘画·铡草 作者:毕务福

金州现代民间绘画·海娘娘 作者:葛柱兴

金州现代民间绘画走的是传统民间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相融合的绘画路子。在淳厚的辽南民俗风情感染下,在继承和革新传统文化的同时,金州现代民间绘画的艺人们融入现代意识和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画民众之情,壮生活之美,使自己的作品独具质朴和纯真,保持着东方艺术的特色和辽南文化的风采。

早期出现的刺绣型作品拓展了刺绣艺术中特有的技法,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以刺绣型出现的金州现代民间绘画,除了其形式感和装饰感以外,还体现出了艺术中的民间精神,细腻、鲜明、强烈而又质朴,逐渐显示出了粗中有细的风格,题材、内容、构图都嫁接了剪纸和刺绣等民间艺术形式。

从近期作品中可以看出,金州现代民间绘画以农民独有的审美意识,显示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如《网鱼》、《美女和鸡》等作品,都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大部分作品平面构图,以意造型,以情运笔、运色,在超时空的艺术思维中,在流变组合的节律中,多元互补。像曲瑛瑜、于德利、马淑贤、毕务福、毕成瑛、葛柱兴等作者的艺术境界,均摆脱了表现具体的时空场景的拘囿,追求时空和生命的永恒性,画中的气韵、神韵、意象等,都表现了主体意识,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凝聚着劳动人民淳朴、深厚的情感和审美习惯,往往运用寓意、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进行表意。作者的生活中并非没有酸楚苦痛,然而他们的作品没有痛苦和伤痕的表现,这种以抒发情感、表现生活中真善美为特征的手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的反映。他们依据客观现实,又不拘泥于对现实生活形态的模拟,而是依靠丰富大胆的想象或虚拟,创造出与人物精神面貌相呼应的自然景物,在情景融合中唤起观众的审美共鸣。

金州现代民间绘画的艺人们,不采取写生的方法作画,而是以“心记”来表现对象。因此,他们对某个物象的观察,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特定视点上,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甚至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推理,得出一个物体的特征概念。物体的特征概念不能用焦点透视方法来再现到画面上,只能用平面展开的处理方法,把几个不同的侧面有机地组织起来。如七顶山街道的朱朝臣把杯子口画成圆形,杯子底画成平的,表示可以放平的意思,是符合人们头脑里的那只杯子的形体概念的,此时,在形体上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概念,已经不是人们眼睛直观看到的那个物体了。三十里堡街道曲瑛瑜画的《卖豆腐》,把拉豆腐车的两个轮子和驴的四条腿都表现出来,把来买豆腐的大人和玩耍的小孩画得横七竖八。马淑贤画的《牛子牛孙》用拟人的手法把想画的东西都平面展开。因为他们是画头脑里存在的东西,不停留在直观的视觉上,所以他们的作品中有的竟画出大牛肚子里的小牛、大鱼肚子里的小鱼,变形、夸张等手法能用就用。作品生动传神,以朴实、纯真的手法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透露出日常生活的烟火味和崭新的现代精神。1983年就在金州农民画培训班学习过的王世宏20年后重拾画笔,作品《大丰收》,画的是老两口儿坐在火炕上剥花生,构图用上了太极图案,《天地人和》内容是庆丰收的,画面则是一面舞动的太平鼓,俗中见雅,拙中见美。

金州现代民间绘画·归家 作者:郝传松

有很多现代民间绘画艺人都是凭印象作画的,人们对生活的印象更是多角度、多侧面的。金州农民画作者出于表现生活的需要,常把许多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角和不同物体的特征概念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也常以自己为中心,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都画在一幅画里,超越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的表现限度,在同一幅画里表现仰视、平视、侧视等不同视角,构成了金州现代民间绘画特殊的现代构图形式。

现在还在金州农民画园地辛勤耕耘的郝传松是国家表彰的农民画优秀辅导员。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和老辅导员于振立走遍金州乡镇辅导农民画画,是金州农民画的创始人。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指导创作和组织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国内学员和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国学员。他对金州农民画颇有研究,其作品不断出现在国家级专业期刊和国内外高级别的展会上,代表了金州农民画的水平和风格。他撰写的关于金州农民画的论文来自亲身实践的体验和厚重的美术理论功底,对金州农民画做出了最权威的诠释。

金州早期的农民画作者有朱超臣、孙永庆、徐忠武、马祥发等人,随后有于德利、葛柱兴、毕务福、毕成瑛、王世宏等人,后又有魏冰、王新宇、孙丽云、汪正中一批新秀。鼎盛时期,金州有近百位农民画艺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200多次,作品在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展览,在当地引起轰动。

金州现代民间绘画·山南坡 作者:郝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