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寻奇·大连民间艺术
- 刘益令
- 1815字
- 2021-02-07 18:50:23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群艺木偶皮影剧团
2005年,大连市群众艺术馆在瓦房店益平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大连市群众艺术馆群艺木偶皮影剧团。恰好在这一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剧团成立一年后,大连市评定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复州皮影戏入选项目名录。紧接着,经过市、省两级文化部门评审推荐,复州皮影戏又成为第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复州皮影戏在内的大连皮影戏生存环境堪忧,难以为继,大连市群众艺术馆群艺木偶皮影剧团的成立,以及它随后进行的活动和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大连市群众艺术馆在保护和传承大连传统民间艺术方面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远见卓识。
剧团演职人员有20多人,演员朝气蓬勃,剧团生机盎然。因为脱胎于复州皮影戏,这个剧团的表演技艺和风格与复州皮影戏有许多相似之处。实际上,这些年轻人无论是对皮影戏的认识,还是对皮影戏技艺的使用,都是从向老皮影戏艺人学艺开始的,所以他们的皮影戏原生态味道很浓,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复州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弘扬,也许这些热爱皮影戏,把演皮影戏当作职业的年轻人尚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这么大的意义。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群艺木偶皮影剧团在演出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资料
皮影戏·三只猴子 表演者:大连市群众艺术馆群艺木偶皮影剧团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资料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勇于革新,皮影戏所表现的内容除了传统和现代剧目以外,还增加了儿童剧,如孩子们喜爱的《三只猴子》、《打狼》、《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其中大型皮影戏《卖火柴的小女孩》首次采用大影人、大影窗和人偶同台的表演方式,影窗高6米、宽12米,配以皮影特技操作和灯光效果,演出效果前所未有。
这些皮影戏表演者每年都要到校园、社区、乡村巡演,现在,他们已经十分老到,能经常到辽宁省和全国举办的皮影戏大赛上与各地区的老皮影戏艺人同台竞技。雏凤清于老凤声,他们唱嗓清脆圆润,操影洒脱灵动,由向老艺人学艺,到与老艺人平分秋色,再到逐渐实现超越,声名远扬到国外。
校园里的孩子欢迎他们,是因为他们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见识了皮影这种奇特的民间艺术作品,感受到皮影戏的无穷魅力;社区居民和乡亲们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让人感到亲切,满足了大家的娱乐需求;文化部门支持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标志着大连皮影艺术后继有人。他们应运而生,乘势而强,是一支很有希望的队伍,是在大连田野上茁壮成长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皮影艺术曾经在大连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为民间所广泛认同,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文化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皮影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国际上被推崇为“电影始祖”,据说,现在流行的卡通片也是受皮影的启发而诞生的,但是时至今日,皮影已不再兴旺,过去那些单靠表演皮影戏养家糊口的走村串街的艺人早就难以维持生计,瓦房店宋国超的义和班、孙德深的德胜班,以及金州和庄河的皮影班只能在小范围内或特殊情况下进行零星场次的表演,后继者对皮影奥妙的领悟和对皮影戏中的一些绝活儿的掌握尚欠火候。大连传统皮影班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没有经费来源,从业人员相对不固定,特别是老皮影戏艺人去世或改行以后,这门古老的、主要靠口传心授的艺术将濒临绝境。
但是,大连皮影戏艺人,特别是老一辈皮影戏艺人,不甘心就此舍弃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技艺,他们肩扛影箱,怀抱乐器,奔波在乡镇村屯,不论报酬多少,不论条件好坏,招之即来,利用一切机会展示皮影魅力。他们像老农一样淳朴,有一双粗糙的手和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佝偻着身子,在陌生人面前不善言谈,甚至有些木讷。然而一旦架起影窗操起影人,扯起嗓子唱起影调,就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只是面对着越来越少的观众,他们的唱腔越发沧桑,面色越发严峻。但是他们没有绝望,始终保存着几代人的影人,顽固地向子女或其他亲属传授皮影戏技艺,在现代化影视面前千方百计地捍卫着皮影的尊严。有他们在,大连皮影就不会消失,即使人不在,人们也不会忘记他们。现在,大连市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已经把复州皮影戏、庄河皮影戏和金州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起来,大连市群众艺术馆也成立了由年轻人组成的群艺木偶皮影剧团,使大连有了新一代皮影戏艺人。民族文化之光产生的传统艺术之影固然已经走过了它的兴盛期,但在乡镇村屯里仿佛仍然听得见皮影戏艺人那高亢粗犷的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