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样

在没有影像复印设备的过去,怎么能让一幅剪纸花样重复使用或留给后人呢?老辈大连剪纸人有一种很古老的办法——熏样,也叫熏花,大连市高新园区凌水街道栾金村的张启玉老人至今还在使用。

张启玉祖籍山东长岛,姥姥会熏样,妈妈会熏样,他7岁时跟妈妈学会了熏样。熏样是他剪纸的第一个步骤,再经过备花、铰花、贴花,才见艺术效果。

熏样首先要有剪纸花样,张启玉老人讲,他姥姥传给他妈妈的花样有三大本,装满一个小木箱,足足有300多个样,大部分被别人毁了,他手中只有五套40个样。以前农家的剪纸大多是窗花,那时的上启窗都有8个格,剪原始花样的艺人就必须熏出一套8个样。

熏样时通常先把熏花纸铺在木板上,再把花样放在熏花纸上,洒上清水润湿,沥掉多余的水分,左手擎木板,右手拿着点燃的蜡烛或油松条或煤油灯在下面来回熏,熏时掌握好烟的接触面,不能把花样燎煳。张启玉妈妈熏样是铺在面板上,叫他当帮手,在火铲子里放点儿灶膛灰,倒上点儿煤油,点上后烟大熏得快。熏好后,慢慢地把熏花纸从木板上起下来,放到火炕上去烘。半干时用手指在熏花纸下轻轻上弹,把花样和熏花纸剥离开,太湿太干都不行,怕把花样弄碎弄坏。把熏黑了的花样用镊子取下来,下面就是白色的花,这就是熏样了,一个剪纸花样只要不破损就能重复使用。使用一种特殊技艺,熏样还可以放大或缩小。

八宝熏样之一 张启玉家传

八宝熏样之二 张启玉家传

备花是把几张铰花纸对齐叠放,一般是8张左右,再多了厚,铰出的花上下不一样粗细,也不能太少,少了不出活儿;再把熏样摆放在纸上,用线缝好,放到被垛下压着,铰一个拿一个,一次铰成8张,贴到窗上叫大家欣赏。

张启玉7岁会铰花、熏样,但是直到现在也赶不上他妈妈,主要是因为现在用的大红纸和蜡光纸又厚又脆,不如那时用的熏花纸柔软绵薄,所以他不得不把熏样加粗改造。他把这门像活文物的热技艺传给了两个外孙。

曾经,熏样是剪纸人长久以来复制剪纸花样的唯一手段;但是现在,与其说熏样是一种剪纸工艺,不如说熏样的过程已成为一种观赏性很强的表演艺术。看着在袅袅黑烟缭绕后渐渐显现的白色花样,不禁为老辈剪纸艺人的聪明智慧而折服。


说大连剪纸遍地开花,一点儿不假,除了庄河、金州、大黑山、瓦房店东岗的剪纸早已闻名于世,并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外,大连其他地区还活跃着大批老中青剪纸艺人。他们有的剪风传统,有的偏爱创新,身怀绝技者大有人在。

以马万松剪纸为代表的普兰店剪纸,题材以海洋生物为主,时而写实,时而夸张,海味山韵十足,剪工一流,表达了作者和当地群众对大海和田野生活的眷恋和热爱。旅顺的李洪广擅长剪动物、人物和花卉,都是生动传神之作。长海县的刘荷花是岛上老一辈人中杰出的剪纸艺人。目前长海诸岛上从事渔家剪纸创作的艺人有百余人,崔国宝和陈黎明的作品最有代表性。新老剪纸艺人以海岛传说和海洋生物为原型进行剪纸创作,海味十足,在细腻的剪工中表现出渔家人的豪放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长海剪纸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大连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

普兰店剪纸·海娃 作者:马万松

长海剪纸·如意祥和 作者:刘荷花

旅顺剪纸·猫趣 作者:李洪广

剪纸·太平盛世 作者:李金花

剪纸·鱼 作者:王维海

另外,大连城区的资深剪纸艺人张春荣,美术功底深厚,从事美术教育30多年,将剪纸从民间带到课堂,又从课堂带入社会,始终与剪纸为伴,以教授剪纸为乐,是大连剪纸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其剪纸风格突破传统,以现代题材的画面和精致细腻的剪风取胜。师承姥姥和妈妈的冷久松小时候买不起纸张就从剪裁树叶开始练习剪纸,终成名家。她的剪纸常常采用套色和剪后拼贴的手法,构图严谨,厚重美观,给人一种立体观感。杨寿领的剪纸个性鲜明,多有新意,画面简洁明了,剪工细致入微,洋溢着喜庆和谐气氛。李金花善于剪团花,其风格继承了中国民间剪纸的传统,对称圆润,中规中矩,非常符合大众审美观,看上去赏心悦目。孙吉勋、王桂芝、于洁夫、李梅园等人都是目前活跃于社区、有很高造诣的剪纸者,大连剪纸艺人遍布城乡,举不胜举。

大连剪纸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和深厚的生存土壤,生命力极强,这一方面同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同人们的生活追求密切相关。透过民间剪纸的纹样和装饰现象,可以领略到大连地区某个时期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剪蕴中华情,纸开民族花,伴随着大连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大连剪纸还将在街道社区、在乡镇村屯、在校园教室、在炕头窗口,在大连的各个角落,继续进行着永不谢幕的演出。

剪纸·花瓶 作者:冷久松

剪纸·祖国花朵 作者:张春荣

剪纸·祖国万岁 作者:张春荣

剪纸·公鸡 作者:杨寿领

剪纸·恭贺新春 作者:王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