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守日人(Day Watch)

导演/编剧:提莫·贝克曼贝托夫(Timur Bekmambetov)

主演:康斯坦丁·哈宾斯基(Konstantin Khabensky),符拉季米尔·门少夫(Vladimir Menshov),维克多尔·维尔热宾茨基(Viktor Verzhbitsky),玛利亚·芭罗辛娜(Maria Poroshina),德米特利·马蒂诺夫(Dmitry Martynov)

摄影:谢尔盖·特罗菲莫夫,(Sergei Trofimov)

出品:俄罗斯

电影《守日人》于2006年元旦上映,以超过3000万美元的成绩一举刷新了2005年的《第九连》创下的票房纪录(2560万美元),成为后苏联时代、俄罗斯最卖座的国产片。影片虽是电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但内容和第一部同样,都由谢尔盖·卢科扬涅科(Sergei Lukyanenko)三部曲小说的第一部《守夜人》拍摄而成(而非小说的第二部《守日人》)。2004年的首部曲《守夜人》虽然一鸣惊人,但快速的节奏、变幻的时空、庞杂的人物和错综的关系让观众有掉入“剧情黑洞”的困惑,导演自己也在该片上映后承认“有些情节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给那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造成了理解障碍”。在本片中,这一纰漏得到了不少改观,虽然旁枝依然不少,但是主要情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交代得比较清楚、合理,男主人公安东也逐渐从一个玄奥的密码成为一个具有主动力量的行为主体。

电影《守日人》的情节是标准的以“夺宝”与“拯救”为主体的正邪对立模式,在对立中制造一系列的争斗、陷害、追查等冲突,同时辅以几段爱情和亲情戏,这些基本上没有逸出传统商业片的叙事范式。影片取胜的法宝并非是新颖的主题和结构,而是其时髦的影像风格和机巧的人物细节。和前作一样,本片中依然有大量时尚元素:电子摇滚乐、动漫、电玩游戏等等这些元素经过CG特技、升格、降格和定格等技术手段的展现,差不多成为半场“视听狂欢秀”。影片上映后,有不少观众选择以“本片=A片+B片+C片+……”这样的公式来定义《守日人》,而每个人的答案又往往不尽相同,这鲜明地道出了本片的一大特色:借鉴、融合了不少经典影片的精华,或桥段,或技巧,或气质。确实,从本片中你多少可以看出《星球大战》的史诗格局、《黑客帝国》的时空观念、《疾走罗拉》的游戏精神、《柏林苍穹下》的城市结构等等的影子。

值得一说的是,本片超越首部曲一大原因是它显得更为“有趣”,角色更富人性,细节更有人味,这集中体现便是安东和女拍档互换身体这一段落。本来是为了迷惑敌人,不过最先迷惑的却是暗恋安东的斯维特拉娜。这一过程中,两人之间的对话、表情和反应与普通人的恋爱心理毫无二致;但是真实的心理,因为有“换身”这一超现实力量的加入,而多出不少“错位”的趣致。导演对安东和女拍档换回身体段落的处理用了“曲笔”:在电梯里,门一关,外面的人只闻其声。等他们换好身体出来,外面的一个大妈见状十分错愕,对其丈夫说:“我们还是走上楼吧。”相较于好莱坞动作大片“用特技夸张化换身时的神奇和张扬”这一最常见的做法,本片的处理更显睿智,更具俄罗斯风味。另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是,安东在穿梭时空时从中穿过的是一副电影海报,那正是2005年打破了《守夜人》票房纪录的《第九连》。

说本片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那是一点没错,不过,这并不表明导演只满足于让本片成为一部纯粹娱乐的“爆米花影片”。本片不似首部曲那样弥漫着哥特式的颓暗,最后呈现了一个光明轻快的调子。安东这位曾经过失的父亲最后的那场自我救赎,就像是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命运隐喻:我们都会犯错,但我们可以自我改变;只要掌握了“关键”,命运可以依靠自己去改写(粉笔不正是可以容易地被抹掉重写的一种工具吗?)!而两位老者面对新生后的安东所作的争论——“认得出”还是“认不出”更有意无意地述说着俄罗斯人正在进行着痛苦而又积极的自我身份辩识。

(叶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