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

新华社领衔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陈小波

一个女儿,把因患病而疼痛难忍的老父亲抱在怀中。父亲的呻吟让女儿比父亲还痛,她号啕大哭,泪流成河。这是一对养父女,他们的故事要用很长的文字讲述,但他们的情感,一幅图片全部讲明。我们日日寻找有温度的影像,陶明拍摄的这张照片,写满赤诚、炽热。

我认识陶明已20多年,我曾和他、王颂、吕晓宇等一起在陕北、吕梁长途跋涉,我们遇到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演员、乡村男女老少……我们听他们的故事,留下他们的影像。我注意到:每次举起相机,陶明的热血就开始沸腾。

新闻摄影记者,永远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对陶明这样好奇心极强的人,做一名记者太合适了。这个工作,让他永远保有热忱、盼望。我还没有发现除了摄影,陶明有什么其他的特殊爱好。和他聊天,他的谈资似乎也只有新闻和摄影。他的相机比别人用得狠、坏得快。如果可以不吃不喝不睡觉记录到更多,他愿意永远不放下相机,用所有的时间来记录他所看到的一切片刻。

所以你什么时候看到陶明,都是一身尘土、准备上阵的样子。只有在新闻第一线和在去新闻第一线的路上,陶明的生命才能达到最佳气场。

做新华社记者30年,陶明为逼近真相、搜集证据呕心沥血。当遇到被忽视、被边缘、被遗忘的人们和他们的故事,陶明立即举起相机。他所拍摄的一个个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人,其真实处境之片段,与他人有关,与国家有关。

陶明有个动作我记忆犹新:他身上从不带钱包,他从裤兜里零的整的掏出一把,不由分说塞给困难的对方。他关注那些人的命运和处境,他希望他们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我认识的陶明,与冷漠、袖手旁观、隔岸观火这些词绝缘。

陶明从不刻意追求光影构图俱佳的所谓好照片,他也很少把时间用在对影像的修炼上。他只在乎哪些人被他遇上、哪些永远不重复的瞬间被他遇到。陶明对自己的专业要求就是:希望自己和新华社那些杰出的老记者一样,一息尚存,不停奔波,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用相机为时代留下更多影像文献。

陶明何其幸运!他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记录资源丰富到令人眩晕。他忠于新闻理想,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活成自己想成为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源,一把火炬,温暖自己,照亮他人。

很多年后,时过境迁,沧海巨变,人们会因着陶明的记录,向那些消失人群致敬;而他自己,也因为赤诚的记录,成为被后来者致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