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多元化改革(求推荐求收藏)

新厂长林栋的能力和旺盛的精力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改革方案在林栋的拍板下很快就出炉了。

成立一家新的包装公司,由林栋担任法人代表,程建国出任新公司主要负责人,其余新公司领导班子由程建国决定。

新的公司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第一年由厂里支持,负责启动的资全和人员工资,第二年开始试行承包责任制(具体的细节和措施还在制定中)。

程建国佩服这位新领导的行动力和魄力,林栋说:想到就干,前怕狼后怕虎是干不成事。这是林栋在新公司成立动员大会上讲的话。

工人们在不安中做选择题,用林栋的话讲,新公司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机会,机会就在那里,机会是属于有勇气的人,厂里不做硬性安排,按自愿为原则;他相信程建国的为人和能力。

新公司的筹备到挂牌,只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在当时算的是雷厉风行了。

新公司的办公地点就在大院里原先堆放杂物的小楼里,到新公司挂牌那天,包括程建国在内只有八个人,也就是说敢于吃螃蟹的只有七个人。

但是这八个人的公司在不久的将来带来的业绩让大院里当初有机会加入的人后悔莫及。

新的事物总是遵循着发展的规律,机会也是一样,当你放弃了,想再抓住时,往往没有机会了。

新的包装公司人少反而凝聚力超强,而且敢来的人都是有干劲和想法的。没多久,新的公司就接到了第一个订单,金额不大只有一万元,是一家成立没多久的食品公司。

程建国对这个订单的要求是,高品质高要求的完成。这个小小的订单对于这家背靠大企业的公司来说,没有任何难度。林栋优先让车间先完成新公司的订单。

接到第一个订单那天,程建国招开了一个全公司的会,在会上程建国说:都说万事开头难,这个小小的订单为我们开了个好头,我相信大伙都憋着一股干劲,现在呢,人员暂时不分工,全去找业务,我也和你们一样,大伙有什么事就互相照应一下,有困难大伙一起想办法。

现在,林厂长很支持我们,新公司的订单优安排。只要不违法不违规,大家放心大胆的干。

程建国自从接下新公司这个担子,感觉自己充满干劲,仿佛又年轻了几岁,白天忙着跑业务,晚上睡不好的毛病居然好多了,有时能一觉睡到天亮。睡得好,人也精神多了。

看来人就是不能太闲,闲下来就无聊,无聊就事多,事多就烦,烦了就会东想西想,想多了还睡不着。

有一天早上程建国出门的时候,正好碰到对门吴伟。

“老程,听说新公司业务开展得不错嘛。”

“还行吧,这个月才三单业务,还得加油干,第一单业务我们两天就高质量完成任务,对方很满意啊,这不后面这两个单子啊都是人家给介绍的。”

“哦,对了,苏梅说孩子的新书包她买,让我见着你说一声,免得买多了浪费。”

“你不说,我都差点给忘,下个月三个孩子要上一年级了。”

聊着天两人来到楼下,程建国骑自行车出去跑业务去了,吴伟踱着方步慢悠悠地向办公楼走去。他有些羡慕程建国,快五十的人了,做起事情和年青人一样风风火火的。

这么一想,他觉得自己是不是老了,可是他比程建国还小四岁。吴伟摇一摇头,自嘲的笑了笑,他可不能输给程建国。

程阳程剑和吴月终于上小学一年级了,背着苏梅给买的新书包,黄绿色的挎包,上面印着红色的五角星,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字。

三个孩子都在一个班里。他们要上的是企业和其他两家事业单位合办的子弟学校,离他们企业有两个公里远,单位每天早上有辆校车专门接送大院里的孩子去上学,家长们只要按时把孩子送上校车就行。

程剑最喜欢坐校车,他坐车的时候总喜欢坐在车窗的位置,看路边的景物飞速的向后跑。这个时候的程阳长得特别象程建国,个子也比程剑要高一些,就连吴月都比程剑高。

孩子们放学回到大院把书包丢到饺子馆,就开始每天最快乐的时光了,满大院跑。

吃饭都是在饺子馆解决的,吴伟和程建国有时会在单位食堂打些饺子馆没有的菜给孩子。

程建国公司八人,隔天早上办公室碰个头,把遇到的问题汇总分析,然后就各自骑着自行车跑业务去。

当时厂里私下都称他们为“敌后武工队”,正是这只“敌后武工队”,短短半年时间占领了市里包装业务的百分之三十,业务额五十多万。

这在人均公资不足百元的企业里,是一个惊人的业绩。在年终的会议上,林栋给新公司每名员工发放了奖金两千元,程建国这只领头羊五千元。

这在当时是足以让人眼红的巨款,在企业里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为这事,还有职工告到了局里。

改革的路子是越走越多,林栋的多元化改革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很快的林栋又筹划成立一家印刷公司,因为经过调研,林栋发现当时市里的印刷设备都相当落后,一些特殊的印刷根本完成不了,需要交给沿海地区的印刷企业才能完成。

市场的需求就是商机,学经济出身的林厂长没想到的是,新公司暂定人员为三十人,结果自愿报名的达二百多人;不得不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谁都想年终拿大笔的奖金。

事情正按着林栋设计的路线往前走,可企业的人员基数太大,想一下子改变并不现实。新的印刷公司是成立了,可开头就碰上了设备难买的困境,要进口一套设,光报告就打了一堆,又要层层审批。

等设备到的时候,已经是新公司成立五个多月后了。

然而,好事多磨,新印刷公司的设备刚调试好,业务就来了。是局里的企业内刊印刷业务,以前都是给另外一个市里的印刷企业承印的,这个业务是林厂长出面拉回来的。

此时已是1988年夏天了,国内有的地方改革如火如荼,政策也是多元化的,也更灵活。

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下岗工人,同时企业承包责任制也发展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