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和学校体育的基本手段;掌握素质教育的概念;认识学校体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学校体育的演进

体育作为人类进步史中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在原始人的生存活动中就出现了一些具有体育雏形特征的内容。但是,学校体育却出现得较晚,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形成体系的。

(一)古、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简况

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官学机构中就有与体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过武举制,但总体来说,体育基本上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是从清末开始,由日本及欧美一些国家传入的。清政府于1903年规定各级学堂都设“体操科”。北洋政府于1923年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也由兵操改为田径、球类、体操等综合项目。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学校体育比清末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经费、场地、设备、师资都很缺乏,学校体育发展缓慢。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之始,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十分关心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毛泽东同志曾两次做出“健康第一”的指示,并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评选的第一条标准。从1952年开始,国家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相继设立学校体育机构。教育部于1952年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1952年后,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师资,缓解了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体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从1977年开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学校体育科学研究。通过6次全国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基本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特点和规律。教育部先后公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使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对体育师资的培养,积极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

二、学校体育的基本手段

(一)体育手段概述

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健体、防病祛病、愉悦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用的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方法的总称。人们常用的体育手段有游戏、体操、舞蹈、竞技运动项目、极限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我国按不同目的和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把体育手段分成五类:健身类手段、健美类手段、娱乐类手段、竞技类手段、冒险类手段。

学校体育的基本手段是为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而采用的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中选用的体育手段主要有健身类手段、健美类手段和竞技类手段中的体操、竞技运动项目以及游戏、舞蹈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部分内容。

(二)体育手段的构成

1. 身体练习的概念

身体练习是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它是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或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专门采用的身体活动。身体练习可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静态的动作。并非所有的动作都可以称为身体练习,只有那些为了实现体育的目的、任务而采用的体育手段中的动作才能称为身体练习。这些动作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都符合体育的要求,有助于实现体育的目的、任务。

2. 身体练习的技术及其结构

身体练习的技术(也称运动技术)是指那些能充分发挥人体机能潜力和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运动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一个完整动作的技术结构包括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技术基础是根据动力学、运动学和节奏性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各种技术环节的总称。技术环节则是构成技术基础的各组成部分。技术细节是动作的次要特征,也是技术比较灵活的部分。这种次要特征在不违背技术基础的条件下,可以因人而异。

知识窗

运动不足病

运动不足的人跑两步就喘粗气,常有头痛、肩膀酸痛、腰痛、肥胖等感受或特征。运动不足病是指以运动不足为主要致病原因的疾病,主要包括肥胖症、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腰痛症、骨质疏松症等。

3. 运动动作要素

任何一个运动动作都具有构成该动作的动作要素。通常认为,构成动作的要素一般有7个,即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率、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

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及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完成运动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动作轨迹是指完成动作时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移动的路线。动作时间是指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或动作持续时间。动作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动作重复的次数,也称为频率。动作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距离。动作力量是指完成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动作节奏是指动作各个部分的强弱与时间间隔的关系。动作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的,普遍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

知识窗

生命在于运动的八大理由

理由一: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

理由二:运动可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功能。

理由三:运动可改善血压。

理由四:运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理由五:运动可使人的体态更健美。

理由六:运动可健脑。

理由七:运动可消除疲劳。

理由八:运动可促进身心健康。

45830-00-012-1

体育锻炼与供氧系统

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高校体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其中“身心皆适,是谓俱泰”以及“德智皆寄于体”的言辞辩证地阐述了体育对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重要性。

(三)学校体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学生将树立起对国家的热爱,且在校与校之间、班与班之间,甚至组与组之间的体育竞争中逐渐培养出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2)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列宁曾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正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途径。”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掌握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体质的增强促进智力的发育与提高。

(3)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促进个性的完善发展,具有任何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通过体育竞赛,学生们将变得勇敢、顽强,自信、坚毅,果断、机敏,开朗、热情。

(4)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由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即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过程。在体育运动这个“小型社会”中,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能学会服从规范、规则,服从管理,并且由于在体育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学生能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乐于进行人际交流。

(5)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是现代人必备的文化素质,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等特点,更有利于审美意识的培养。小到对动作、表情、形体,大到对环境、气氛、情感及道德情操的耳濡目染,都将引导学生产生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的审美意识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