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近几年快速增长和相当数量的家庭有理财的现实需求的事实。2005—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0.9%,增长速度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国财富分布不均衡、人均财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事实。2017年的家庭调研数据显示,最低收入家庭(占城镇居民的10%)的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总额的2.1%,而最高收入家庭(占城镇居民的10%)的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总额的40.5%。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伴随家庭金融资产大幅增长的是金融资产选择空间的不断扩大。

我国投资者的差异化越发明显,与总量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和年龄结构老龄化的加速。富裕阶层虽然占比很小,但是其资产配置效应很大。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公募基金。我国虽然还存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但目前确实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阶段,由生命周期特征引致的其对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改变,将对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那么,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特征和演变路径到底如何?其配置动因有哪些?现行发展态势存在哪些问题?对财富和收入分配的效应如何?目前多数研究都是从政策和产品的供给角度如产品发展与业务创新等来展开研究,从投资者对金融资产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更促使学术界和业界包括政府官员重新思考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作用与意义。本书以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和需求的角度结合老龄化趋势来探讨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

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相关概念的说明和对现有理论的评述;第二部分从跨期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对我国(城镇)家庭资产配置和财产性收入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动因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的问题分析,具体表现为对投资方式、证券市场政策以及金融资产配置对财富分配影响的分析,并对我国家庭财富分配不均衡效应进行了实证估计和分解;第五部分是本书的结论以及提出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