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医说医:谈医论症科普荟
- 郭莲 罗蒙
- 1225字
- 2020-12-04 18:02:02
15 聊聊高血压的“兄弟”糖尿病和肥胖的标准
言西 许左隽 心血管内科
糖尿病与高血压经常如影随形,不但使心脑血管的损伤雪上加霜,而且特别容易损伤肾脏、眼睛等器官。因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全身大小血管就好比浸泡在糖水里腐蚀,如果再加上高血压,患者无疑处在双倍风险的境地。
血糖标准并非书上说的那么死板
糖尿病分为4个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虽然同为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大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准确的呢?
在众多《指南》中,目前我国医学界比较公认的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发布的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2016年版《糖尿病诊疗标准》。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严格或宽松的血糖目标值,也就是“分层达标”。即使同为2型糖尿病,不同病情血糖控制的目标也不同。
看看你属于以下哪一类人群,血糖控制达标了吗?
标准最严格: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
标准略宽松:70岁以上,病程相对较长、无严重低血糖、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6.1~7.0mmol/L,餐后血糖8.0~10.0mmol/L。
标准更宽松:病程较长、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8.0%,空腹血糖7.0~9.0mmol/L,餐后血糖8.0~11.0mmol/L。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一般控制目标为基础,个体化制订控制目标为原则。总之,良好的血糖控制应从制订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开始。
BMI不是评判健康的“黄金标准”
每次体检,我们不仅关心自身的血糖、血压数值,也想通过身高、体重等数值了解自己的整体健康程度。国际上,医生经常会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衡量一个人的胖瘦程度,该指数也与个人的健康状况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以往来说,把体重(单位为千克)除以身高(单位为米)的平方,就能得到你的BMI指数。
体重不足:BMI指数<18.5;
健康:BMI指数18.5~24.9;
超重:BMI指数24.9~29.9;
肥胖:BMI指数30~35;
重度肥胖:BMI指数>35。
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仅凭BMI是无法反映新陈代谢状况的,这样判断出来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缺陷。
单看BMI指数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肥胖。例如,十分健壮的运动员可能也会由于BMI较大被归为超重,但他们身上几乎没太多脂肪,仅仅是因为肌肉密度比较大、比脂肪重而已,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健康。
这是因为BMI指数无法区别脂肪和肌肉。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被BMI指数归为超重或1级肥胖(临近超重范围)的人,只要进行适当的健身运动,新陈代谢就可能比正常体重的人更健康。相反,一个体重并不太重但是有大肚腩的人可能却被BMI归入比较健康的行列,因为它没有考虑其过粗的腰围。
不过,我们不必完全抛弃BMI,它依然可以作为判断健康的第一步。只是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而且,身材胖瘦并不是判断健康的唯一标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坚持运动,就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