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 傅抱石著 武红丽导读
- 2897字
- 2024-10-31 21:41:37
《民国美术史论研究学术文库》序
中国是一个具有七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长期聚合裂变的发展,使中华民族的调整选择不断呈现出新的文化艺术风格。
中国美术的诗性文化中表达,春秋时的画论便有“使民知神奸”“绘事后素”“解衣般礴”的意象化产物。从“圣人之象尽意”为发源,演化出“大象无形”,“含道映物”以及“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成教化,助人伦”的矛盾复合体系,在与其他文艺形态的相识、相通、相融的过程中,成为中国文化复杂完整格局中的一种形态,构成中华民族雄秀并容,天人合一的审美心理趋向。以致形成 “立象尽意”“得鱼忘鉴”“畅神”“气韵生动”“逸妙神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意”“士气”“南北宗论”“一画说”“意境”等等精妙绝伦的美术理论。
即使到了南朝谢赫时,“传移模写”“应物象形”也是在“气韵生动”之后。中国美术是自然论,它使中国艺术家进入自然之中,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如平常意义上的汉赋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种类演绎,也在文艺发展的角度上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变化和光芒。
美术史学史是以美术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各时代及主要人物,看待美术史的方法、观点及其成果为研究对象,做出系统的考察与分析。美术史学史主要面对的成果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著作与文章。通过阅读与理解,可以体现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观点,有助于接受和传承文化传统,了解文化的建构方式。
中国古代绘画实践与理论历来受到重视,与帝王之学、政治学、经济学都有关系。它是与一门与史学传统相关的门类史,有其自身的特点,画史与画论的结合,评鉴兼容的做法是基本面貌,具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特点,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算起,中国的美术史著作已经有千余年历史,中国美术史著述传统源远流长。然而,如果严谨地说,中国自古并未有“美术”一说,该词源自西方,于“五四”运动时期经由日本传入国内。在中国古代没有“美术史学”一说,而有“画学”,是对美术家从事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现象做历史性的考察、分析,阐明其形成与演变规律的一门学问。中国画学首先是指向“心灵”,而不是简单的“眼睛”、“视觉”的狭隘的概念。
从战国开始至南北朝结束,评鉴画学史方式为品评方式出现时期,“士”阶层风气的变化,完成从“人的品评”到“艺术的品评”的重要阶段。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官修绘画史著作与个人撰史并行时期,绘画鉴藏风气日盛,分科分工独立,宫廷画家与民间画工合流,讨论绘画表现规律,技术特点,风格的形成。画史表述方式变化较大,文人画发展并进入画史,画学内部规律的探讨成为热点,通史、断代史、地方史、专门史、鉴赏笔记等十分丰富。明清时期民间汇编著述风气普及时期,工具书性质汇编流行,汇编、简明画史、著录收藏等成为主要特点。引入新学(西学)的“五四”之后(甚至更早至洋务运动),引入西方方法论,“引史入论”,开始受到重视,开始呈现现代美术史学面貌。
民国时期是中国美术史写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民国时期的画学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现代性转向。在这一关键时期里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史著作。这批著作是中国传统画学论著向现代美术史写作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无论是在美术史文献还是作为美术史学研究资料的意义上,这些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在美术史学著述方面,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如姜丹书、郑午昌、滕固、陈师曾、潘天寿、傅抱石等学者,开启了中国美术史写作的新纪元。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画学对史料的重视,另一方面摄取了近代国外美术史家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经验。
这些美术史家更多是从文献中得知绘画的起源,或者是画家的生平及艺术思想等,并未过多地像西方美术史从艺术风格及社会背景中阐释美术史。
例如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就绘画起源问题进行探讨时,并未从依附于考古资料,而是直接从古代文献中得出论证: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即为书画同源之实证。从伏羲、仓颉的成果到开启书画之前先河,不仅证实着中国艺术的起源,更富有深意地得出中国古人“仰观宇宙之大,俯查品类之盛”的认知方式,将对宇宙哲学上的认知与书画结合起来,并将中国艺术融入了深刻人文内涵。所以,要读懂中国艺术就要深入认识中国深层的文化结构。
从另一方面来看,民国时期的画学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现代性转向。从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即可看出,其著作明显受到了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中国绘画史》的影响。中村不折与小鹿青云的著作目录可分为三大部分:上世期、中世期、近世期,而潘天寿的目录则是: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大体框架几乎一致。
留学归来的滕固更是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将西方进化论,引入写作之中。他将中国艺术史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沉滞时代,将考古类型学和艺术风格学结合使用,重视实地考古,科学考察,并展开风格分析与原因探究。滕固将风格史方法论引入中国绘画史观照,以唐宋繁荣为例,关注风格演变及其根源与动力来源,关注规律、划分阶段,并能够在史论上提出了个人的批判性论述,从史料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整理。
除此之外,近代的中国美术史写作还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以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和胡蛮《中国美术史》为典型代表。胡蛮将阶级斗争与美术史写作相结合,开创了解放区美术史写作及教学的典范。
这批著作是中国传统画学论著向现代美术史写作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无论是在美术史文献还是作为美术史学研究资料的意义上,这些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这些美术史学者使得中国美术史研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美术史是应该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经验基础上,得出一个美术史的规律所在,这样才能建构作为美术史学科的基本立场。中国美术史的现代学术道路发展百余年,仍处于草创阶段,美术史的基本规律仍然还在探索之中。
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史就是对峙、抗争、融合的历史。从宏观的历史视野看,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的叠复,其中有浊流,也有清泉;有停顿,也有进步。
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近现代历史,又证明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勇气和毅力。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经过了诸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文化人类学者等的辛勤努力,中国文化在接受、吐纳、消化西方文明的同时,正积极建构着中国当代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痛苦耻辱的近现代史,为当代的中国学者奠定了富于韧性的弹力。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远远没有完成,有待于后来者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因此,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在《民国美术史论研究学术文库》框架下,以丛书形式将民国时期的这批著作再次进行集结,重新出版,也是对中国传统画学转向现代美术史这一学术转向的重新审视与学术反思。
为了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增强该系列丛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在整体设计上,在尽可能保持原著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新编辑出版。同时,本丛书邀请了一批青年学者撰写了导读文字,结合原著内容配以插图,以求更好地引导读者由浅入深地认识与了解民国时期的美术史著作的面貌,以及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赵 农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