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周易外传导读
- (明)王夫之撰 谷继明导读
- 1740字
- 2021-12-30 17:30:41
二、王船山的学术思想历程
船山早岁从事举业,受朱子学影响比较大;而后确立自己的学术思想,批评阳明,同时对朱子学亦加以规正;而后他发现自己与张载、周敦颐最相契合。嵇文甫先生总结说他“宗师横渠,修正程朱,反对陆王”①,是比较中肯的。
至于船山哲学的主要观点,熊十力先生概括的最为精当:“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②可以说,船山在明清之际那样一个天崩地解、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晚明以来的淫僻放荡,灭国以来的颓废放任,试图加以挽救,要振起颓风,建立一种昂扬正大的人生精神。明有,是肯定我们这个世界的实在性,反对虚无主义。尊生,就是确定我们这个世界不仅实在,而且唯一,要发扬人在现世存在的价值,保存生生之德。主动,就是鞭策人们明晓自己的能力和使命,正大昂扬地以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率性,就是让人认清自己的天之所赋予,让情合理、有节、通畅地绽放出来,使性情相统一。
船山的主要学术著作,自《周易外传》始,以《周易内传》终。可以说,《易》学是贯穿船山一生的学术。他论《易》与其他经典的关系说: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
在船山看来,《易》为诸经之本。至于《易》学与理学的关系,船山曾说《易》是“性学之统宗,圣功之要领”,也就是理学所依止的最核心经典。其《周易内传发例》尝自述治《易》经历曰:
夫之自隆武丙戌,始有志于读《易》。
戊子,避戎于莲花峰,益讲求之。初得观卦之义,服膺其理,以出入于险阻而自靖;乃深有感于圣人画象系辞,为精义安身之至道,告于易简以知险阻,非异端窃盈虚消长之机,为翕张雌黑之术,所得与于学《易》之旨者也。
乙未,于晋宁山寺,始为《外传》。
丙辰,始为《大象传》。亡国孤臣,寄身于秽土,志无可酬,业无可广,唯《易》之为道则未尝旦夕敢忘于心,而拟议之难,又未敢轻言也。
岁在乙丑,从游诸生为之解说。形枯气索,畅论为难,于是乃于病中勉为作《传》。
由上可见,船山的几部《易》学著作皆与他的出处进退、哲学思考密切相关。上面这段话没有提到《周易稗疏》的著作时间,笔者经过考订,认为至少在《外传》之后,而与《内传》时间较相近。
值得注意的是“外传”“内传”这样一个诠释系统。它自然与古代注经传统“内—外”的区分有关,比如《韩诗外传》与《韩诗内传》。“外”意味着对于经典比较自由的解释。在船山那里,《外传》是以问题为中心,经书成了发挥问题的凭借;《内传》则谨守体例,依经文立注。我们可以将船山的著作和思想根据诠释体裁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外传”类型为代表,后期以“内传”类型为代表。表面上看,前者重视“用”,后者重视“体”。但船山是强调体用不可断裂的思想家和经学家。所以更准确地说,“外传”一类前期的解经著作“依体起用”, “内传”一类的后期解经著作是“摄用归体”。“依体起用”,用非谲诈苟且之用;而所守愈约,则所说愈博。“摄用归体”,体非虚寂空疏之体;而所造弥深,则所归弥实。
“外传”与“(诗)广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春秋家)说”明显为一类的注经体式。外传不是依经立注,而是由许多单篇小论文构成,每一篇就卦爻中的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论述的内容,则包括治国、教民、用兵、理财、君臣关系、君子小人关系、出处、生死、修养工夫、形上学等各类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紧贴着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的精神。因此,外传更展示了那个时代士人的思想风貌,以及船山刚正、博大的精神气象。
不少学者认为,《周易外传》晦涩难读,不易理解。困难的根本原因自然是义理的艰深,但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修辞风格。船山十分重视修辞。如果仔细分析其修辞,那么他文中很多写作的方法和段落结构也就容易理解了。总体而言,《外传》的风格类似经义文,但他的经义文不同于那种僵化的、程序化的八股。他认为,“经义之设,本以扬搉大义,剔发微言;或且推广事理,以宣昭实用。”①《外传》每一篇皆有一个主题,许多篇章都能看到起承转合。它对《周易》卦爻辞的引证,多是拈为己用,服从于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遵照古代注解,以训诂字词为目的。
①嵇文甫. 王船山学术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62:109
②熊十力. 重印周易变通解序[M]//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