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学习论文写作的门径

学习学位论文的写作应从何处入手?我认为有两个门径。

第一,要了解学位论文写作的步骤、方法以及所应遵循的一些规律。不了解这些,到写论文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贸然落笔,就难免走许多弯路,必将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讲清楚论文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这些规律和知识,是从许多学者的经验之谈中提炼、萃取出来的,这些规律和知识是可教可学的。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要制造一辆车,是需要懂得一些专门的知识,掌握一些特殊的技术的。比如,拼接车厢的几块木板各是多少长短宽窄?用什么技术才能把一些木板无缝地拼接成车厢?还有,我们都知道,在孟子那个时代,车轮也是用木头做的。这样问题就来了,怎样才能把木头“以为轮”,就是把直挺的木头弯曲成圆形的车轮呢?要知道和做到这一切,就需要专门的知识和特殊的技能,即孟子所说的“规矩”。制车师傅的职责就是把这些规矩传授给徒弟,徒弟只要学到了这些规矩,就一定能造出一辆合格的车来。而不懂这些规矩的外行人,是肯定造不成车的。不过,师傅只能保证教会徒弟造出一辆车来,至于车造得好不好、巧不巧,那就不决定于师傅,而取决于徒弟本人的心智、才能和创造性了。学习学位论文的写作与学习制作车辆,在方法论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孟子的话对学习论文写作的学子也是有教益的。清代文史大家章学诚认同孟子的观点,他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49]梁启超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懂得写论文的规矩,对于做成乃至做好一篇论文至关重要。他说:“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50]因此,对于未曾涉足此道的学子来说,学一点撰写学位论文的“规矩”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多看写得好的学术论文,从范文中用心地体会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规律。前面所说的“规矩”,无论是制造车辆的规矩,还是写作论文的规矩,都是从各自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些干巴巴的知识和规律。了解这些是必要的,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范文来体会这些规律。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中有这样的话:“鸳鸯绣成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说的是绣花姑娘绣成了一对栩栩如生的戏水鸳鸯,任你欣赏,引你赞叹,但是,不要把“金针”即刺绣的技术、方法、诀窍传给别人。我想,元好问的用意是否在于:刺绣的技术、方法、诀窍暗含在、隐藏在绣成的鸳鸯里,你只要细心观察,用心琢磨,潜心揣摩,就能够得到它,而由此而来的心得要比他人传授给你的干巴巴的规矩更加让人感受真切、印象深刻。元好问鼓励人们从艺术作品学习、领悟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方法,这里是有深意的。晋代文豪陆机正是用这个方法来体味艺术创作的规律的。他在专论艺术创作规律的《文赋》中劈头就说:“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就是说,陆机在欣赏才士的作品的时候,总要琢磨并领悟他们的“用心”,即作品中匠心独运的妙处,进而提炼出艺术创作的规律。宋代文豪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的秘诀就是要做到三多,即“看多、做多、商量多”。看多,就是多看文章,特别是范文;做多,就是多多动手写作;商量多,就是写了文章要多多地请人批评、指点。

上述两条门径、两个办法,各有用处,相辅相成。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五(下)。

[2].顾建华:《服装》,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3].转引自王子舟《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台北:新视野1988年版,第82页。

[4].杨建业:《马寅初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

[5].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集》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页。

[6].《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9页。

[7].《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80页。

[8].[英]罗素:《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4页。

[9].《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180页。

[10].《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6页。

[14].[英]培根:《新工具》,载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2页。

[15].汤一介:《我不敢说自己是哲学家》,《作家文摘》2006年7月25日。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9页。

[17].[法]笛卡尔:《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67页。

[18].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65—366页。

[19].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68页。

[20].[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第79页。

[21].[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第28页。

[22].[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第7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9页。

[24].[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第23页。

[2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77页。

[26].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29页。

[27].胡适:《东西文化之比较》,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页。

[28].[美]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全集》,地震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2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7页。

[3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66页。

[31].[德]胡塞尔:《观念:纯粹现象学的普通导论》,转引自[美]M.怀特编著《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7页。

[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7页。

[33].[德]阿·迈纳:《方法论导论》,王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88页。

[34].毕黎译注:《达尔文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5页。

[35].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41页。

[3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3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38].转引自张明林编著《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西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页。

[39].顾颉刚:《怀疑与学问》,载老品、柯杨选编《学海无涯苦作舟:名人谈治学》,同心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4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96页。

[41].《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42].《王国维文集》,第332页。

[43].[法]彭加勒:《科学的价值》,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45页。

[44].《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4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45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25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26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27页。

[49].章学诚:《文理》,《文史通义校注》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8页。

[50].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册,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