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一 研究思路

本书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区域异质性决定区域地方政府财政配置能力千差万别,政府在进行竞争时很重要的领域是提升区域品质,提高该地区人均福利水平,实现福利状况与税收负担的最佳组合,吸引人才的聚集,因此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各区域之间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客观描述并且评价这种差异性对均等化目标达成的理性判断非常必要,同时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机制。根据这一逻辑,引发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首先,依据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界定,如何选择基本公共服务分项目内容,如何筛选指标综合评价该地区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提出后,我国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总体概况如何?其次,置于空间视阈下,考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否存在外部效应,依据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再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其绩效水平怎样?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最后,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但并不能遏制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责履行的期望,基本公共服务如何达成对标公平与效率,高质量、高效率供给,并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基于这种逻辑去构建本书的框架,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图1-2列示了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技术路线设计上,力求突出逻辑思路清晰简明、紧扣主线的特点,来设计各研究环节和步骤。

图1-2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研究方法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通过文献研究等方式,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通过定性归纳与定量研究,完成主体内容的研究工作。深刻剖析经济新常态下,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省际层面供给的差异性,探究成因,通过定性演绎的方法,结合量化分析、实证研究的结论,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标公平和效率双系统分析框架下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分析和评述,确定选题,选定研究视角,明确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

(二)规范分析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的结合

本书的研究目的不仅要厘清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三大区域之间、各省际的指数水平与效率水平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提出对策建议。这就需要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本书按照时间纵向梳理,收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公共服务相关基础数据,通过指标定性选择、定量优选,构建系统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之间的经济公平差异水平,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即 DEA 模型测算各省基本公共服务效率水平区域差异。在差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收敛实证检验。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公平与效率差异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解读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给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进的框架设计和具体政策组合措施,使其更具有可靠性和实操性。

(三)跨学科研究法

本书运用区域经济学与财政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差异问题进行全面考察,进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四)比较研究法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于经济、历史、政策状况等方面的原因,各区域和省份间基本公共服务绝对量和相对量的规模、供给的指数水平和效率都存在差异。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省份、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内容的数据资料,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从而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与比较。

三 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本书研究主旨是,对标公平与效率,双系统考察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指数水平和效率水平,在省际、区域间的差异及收敛状况,实证分析差异形成原因的影响程度,以此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对策建议。本书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导论。阐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异问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政策导向。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异问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分别从内涵界定、与经济的关联性、经济地理视阈下的现状分析以及探究与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竞争关联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述评,提出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的切入点。阐明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基本框架,以及研究中可能用到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围绕本书研究主体内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差异,给出与之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差异研究中重点涉及了区域差异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等基础理论内容。同时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背景也离不开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共享发展内容的探究。此外,对标公平与效率,实现供给水平管理方面的优化,理论阐述中也介绍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需求的相关理论,并对管理学中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进行了借鉴。

第三章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演进历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也呈现出不同的现实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交通运输领域公共服务都有较明显发展。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同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方式、发展进程和特点,探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嬗变的原因,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体制、政府职能转型、城镇化进程方面进行理论阐释和定量描述。

第四章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差异及收敛分析。基于本书对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界定和创新,设定七大类一级指标、优选后的二十九个二级指标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研究期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指数水平,同时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省际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系统聚类分析。依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指数水平,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客观评价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状况。同时运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进行β收敛实证检验,以及检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部是否存在俱乐部收敛。

第五章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是多维度、多层面的,本书选取社会层面、经济层面、财政体制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基于文献基础和理论假设的预判,应用Stata软件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各地区水平指数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运用面板数据进行空间模型选择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检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量化各自的影响程度。

第六章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区域差异评价。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即三阶段DEA模型来测算我国省际、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产出效果的效率水平。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形成区域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对标公平与效率,在双系统框架下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指数水平与效率水平之间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相关性。

第七章完善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基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差异的现实,从法制建设、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市场化改革等角度,兼顾政府决策行为与公民需求满足,提出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区域差异水平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