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差异研究
- 孔薇
- 2322字
- 2021-02-08 14:55:06
第三节 区域差异相关理论
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置于区域视阈下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遵循区域差异演化的理论思想,客观审视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促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一 佩鲁增长极理论
佩鲁(Fraocois Perroux)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在经济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会有大小各异的经济单元,彼此间存在不平等的相互作用。当具有创新性和优势的经济单元出现时,就出现了增长极,它可以是推进型产业中的某一个具体产业部门,也可以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的某一个区域,能够支配其他经济单元,存在“支配效应”。某些推进型的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增长极,某一区域依靠较好的区位条件、优势产业带动成为增长极,增长极与其他产业门类和区域之间会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当增长极已经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通过后向、前向连锁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其他区域的发展,发挥增长极的作用,缩小差异。
二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Nurkse Ragnar)于1953年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各方面发展水平较差的区域会使投资需求和投资供给两方面在该区域都明显不足,有碍资本的形成,该区域很难开展扩大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其陷入更加窘迫的局面,“贫者越贫”,与发展较好的区域之间差异水平进一步扩大,陷入恶性循环。具体传导关系如图2-4所示。
图2-4 贫困恶性循环供需传导
三 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缪尔达尔(G.Myrdal)在批判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于1957年提出,市场经济环境各生产要素在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的作用机制下将向少数区域集中,这个动态过程具有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在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作用下,发达区域即增长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即滞后区域之间存在经济联系,发生空间相互作用,既体现促进作用,也有不利影响,区域之间的发展必然出现分异和极化。一些具有初始发展优势的区域,相较于周边区域,能够累积有利因素不断继续超前发展,一方面有可能会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作用,促进周边区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资源和要素尽数向优势区域流动,对周边区域产生不利的影响。综上即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可能产生涓滴效应或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对于欠发达区域发展有促进作用,要素会向欠发达区域流动,从而使区域差异得以缩小。极化效应有利于发达区域继续强化发展优势,各种要素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会加剧区域之间的差异。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在于,区域发展中某些区域具有初始发展优势,往往会获得更多资源,通过循环累积因果过程,取得超前发展,落后区域则因要素不足会发展得更慢,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不利于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四 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希曼(Hirschman)在1958年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其核心主张是“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联系效应”理论,即应当优先选择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并能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他项目快速发展的投资项目,也就是联系效应最大的来进行投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联度越大,则其联系效应也会比较明显。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有选择地在某些领域、某些区域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效应的作用使其他地区逐步得到发展,即发展过程是由一个地区扩散到其他地区,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的转移和开发过程的交替变化实现。不平衡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产物。
五 弗里德曼核心—外围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核心(中心)—外围(边缘)概念、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研究范畴。所谓核心区与外围区在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核心区是空间在资源、技术、环境等要件方面聚集形成了累积发展之势,拥有相较于其他外围区更多的优势,是区域范围的成长推动中心,形成了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外围区是核心区的周边腹地或边缘区域,在各种要素分配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处于各种要件的低梯度水平,需要接受核心区的辐射才能发展,其自主性也更差,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但随着区域壁垒的打破,要素流动性的增强,核心区与外围区的交互增强,核心不断扩散,外围相对收缩,差异会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消失,实现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最终形成空间一体化态势。
六 威廉姆逊区域差异演化倒U形学说
美国学者威廉姆逊(J.G.Williamson)在1965年发表的文章《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了24个国家,据其在20世纪50年代时间序列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将区域差异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组的实证研究,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的分析均得出相同的结论:处于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区域差异会比较小,不是很大;处于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区域差异不可避免地拉大,但这种趋势并不是无止境的;当进入经济发展成熟阶段的时候,差异拉大的趋势会停止,区域差异会不断地缩小。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演进,区域差异经历小→扩大→缩小的变化过程,形状上像倒写的“U”字,因此也被称为倒U形学说,具体表现如图2-5所示。
图2-5 区域差异倒U形变化过程
综上所述,区域间要素合理流动和贸易活动的开展将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均衡化,或是落后区域技术赶超速度更快,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干预会对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进行修正,促使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形成趋同或收敛态势,即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地区增长具有共同稳态,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小。这种作用力量表现为对外贸易开发、人力资本积累、研究开发活动以及生产性公共投资等,经过一个较长的阶段,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现阶段,在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普遍认同的差异演进有四种收敛的类型,分别是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但不同的学者即便是针对同一研究对象同一时期的考察,由于其变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同,收敛还是发散的结论并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