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性确证:中国武术教育的历史演进与现代转型
- 关博
- 1819字
- 2021-02-08 14:34:31
二 研究意义
维系一个民族魂魄的是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样,继承和发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有效的促进民族精神的塑造。在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过程之中,武术以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可以在长期以来受西方经济、文化思想影响的科学教育内容中,有效地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占据一席之地。
(一)理论意义
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武术,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身体教育、哲理教育广泛内涵的最佳载体。选择武术来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延续民族文化,对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西化”的矫正,毋庸置疑是具有其独特作用的。有国术之称的中国武术,源远流长,作为一项“道”与“术”兼备的体育运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已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且它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的文化性是其灵魂所在,也正是因为武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以及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使中国武术形成了一个除具有身体锻炼功能之外,又独具中国传统文化风格和特点的文化体系。因此,武术也被不少学者定义为“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近年来,受到强势的西方文化冲击,武术被作为一项体育项目来进行发展。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仅仅将武术的发展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将武术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推向世界,必然少不了对武术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机制与内容进行研究。
本书试图阐述具有我国鲜明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揭示武术本身的教育与文化内涵,探索武术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为武术在我国当前教育系统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实例借鉴或理论参考。
(二)实践价值
2004年4月3日,中宣部和教育部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2004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201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一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我国传统文化上的高度重视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子彬在其所撰写的《国家的选择与安全》一书中曾提道:“在当代国际社会竞争中,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国家综合实力的一杆重要标尺,保持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继承性,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遭遇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强烈冲击的背景之下,将深蕴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武术项目推广进入学校,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武术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针对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分化、西化”图谋进行有力回击。在青少年学生群体思想及价值观日益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背景之下,我们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处理这一问题,通过武术入校进而加强青少年群体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武术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传承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自古以来,习武之人便以保家卫国、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正义形象作为其理想追求。在国际化的文化交流浪潮中,许多武者也以实际行动映射出了中国武术追求自尊、自强、自豪的文化意识。在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连续下滑的今天,中国武术因其兼具“道”与“术”的二元属性,可以通过使人在习练武术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而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故推广武术进入校园对体育、武术教育的发展以及对青少年意志品质、人格健全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而不同”的中华精神,成为自觉构建我国文化安全屏障的一块重要基石。笔者通过研究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并探讨武术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基于中华武术教育的文化意义、历史走向等几个层面予以剖析,旨在呼唤当代武术的发展应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增强其文化创造力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