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山蚕成法》

(乾隆二十一年《廉州府志》卷九《农桑》)

《养山蚕成法》,乃乾隆九年山东奉部文咨行各省,令相度土宜,酌量办理者。偶于旧牍中捡得,恐日久湮失,并录之,俾养蚕之家以此互相参证,以广利源。

春山蚕十六则

收种

即用秋茧作种,秋闲分茧时择种,贮以簟箔,置屋内,或垫起,或挂起一举手高,勿使风燥岭南风不燥,亦避凄风、避烟气

温种

冬节数九至八九将尽时,将茧种穿成大串,穿时勿伤蛹子尹竦切,音涌,蚕化为蛹,蛹化为蚕,用枰挂暖屋内,令茧就温,数九尽则陆续蛾出,切防雀鼠虫蚁原本挂暖屋内,常置火屋中,指北地言,岭南地暖,故删去

拾蛾

每日申、酉、戌三时出蛾,出毕,将蛾拾入有盖筐内。雄蛾小而尾尖,雌蛾大而腹壮,雌雄分置一筐,悬挂屋内,勿为烟气所及,以致雌雄不交。

配蛾

每晓将蚕蛾雌雄各半,纳之筐中,自能匹配。筐盖不可轻揭,恐惊蛾拆开,次早开视,如有不配者,将雌雄合并,以津唾之即配。如雄蛾不足,晨起将雌蛾筐悬屋外,去其盖,即有雄蛾觅配,谓之风蛾。蛾翅有形如镜,名隔山照附近有养蚕之家,方有雄蛾觅配也

摘对

配蛾之次日申刻,将雄蛾摘去,用两指轻捻雌蛾腹,出溺,谓之把蛾。俟溺尽,仍置筐内,悬挂屋中,听其出子。筐内须用纸糊,以免子漏筐,须时时转动,蛩蛾俱集向明一面,以致下子不匀。筐内子满,暂挂清凉屋内,若树芽未发,恐在暖处,出蚕大早岭南树木发芽甚蚤,则无虑此

暖子

近谷雨时,簸箩渐次发芽岭南气候较早一节,将子筐移入暖室中粤中又不宜太暖,六七日出蚕如蚁,所谓蚕蚁是也。

出蚕

每日寅、卯、辰时出蚕,其筐下先须铺席,有蚕蚁落地者,仍拾入筐内。

斫芽

春蚕出时,簸箩尚未发叶,其向阳处先抽嫩芽,连枝斫取高约三尺许。

插墩

活水河边无土沙滩,有水不见水处,掘沟宽二寸许,深亦如之,将芽枝密插沟内,旋插旋掩,勿使露水,枝宜深插,使之易活。盖芽枝忌土,故用沙滩,蚕蚁畏水,故须掩盖。

坐墩

每晨日出后,将蚁筐去盖,纳入墩中,筐下用石垫起以就芽枝,枝外用绳虚束,使枝头下垂,与筐相近,筐内另竖芽枝数茎,与外枝相接,蚕蚁自缘行墩上。

立幛

滩内沙中掘沟,宽尺余,深见水而止,长无一定,密插芽枝以备移蚕之用幛,即墩也,止有大小多寡之别,蚕渐长用叶亦渐多,故须立幛。

上幛

蚕出七日则一眠,须于未眠之先,将墩上枝头之蚕,带叶剪取,移置幛上。此幛叶尽,再移彼幛,上山为止。

进场

山中植簸箩处,俗名蚕场。立夏后,树叶长成,不拘二三眠,起后将幛上蚕连叶剪取,移置树中,每树置蚕之多寡,以树之大小为准蝶蚕养于家内,又省许多繁难。

守场

一切鸟兽虫蚁,俱能伤蚕,故蚕工廵视守护,窝铺住宿,饮食坐卧,时刻勿离。

移蚕

春蚕四眠,一眠一起,一起一移,移欲勤,叶欲嫩,蚕小连叶剪取,大蚕竟可手摘,头身俱肿不食曰眠,蜕衣日起,如有叶多蚕少,蚕多叶少之处,均之使匀,秋蚕如之蝶蚕眠起,挪移情形大概相同。

摘茧

蚕出四十余日成茧,在树带叶摘下,仍去叶,其系于叶处谓之蒂,去之恐伤茧,丝包于茧外,谓之衫,留之织绸,始有花纹,故蒂衫俱不可伤损此当与蝶蚕参酌行之

秋山蚕九则。按山东之山茧,秋丝胜似春丝,蝶茧则春丝胜似秋丝,地道不同故也。

收茧

春茧既成,即择秋种,用箔薄摊,悬挂淸凉屋内,勿使伤热。盖春寒故种宜暖,秋热故种宜凉炎岭尤宜淸凉

选种

茧有雌雄,雄茧小而尖,雌茧大而平,雌宜多备,亦勿过偏,茧务择其响而重者,若油茧、烘茧,则内蛹不活,其茧出黑水,有臭气者,不堪作种。

穿种

小暑后,用针引细麻线,从种茧小头,一如春种,穿成大串,挂于风凉屋内或凉棚下,高不过举手便于摘蛾,下不使及地防犬猫攀噬,宜透风,不宜见日。拾蛾、配蛾与春蚕同,惟秋蛾宜悬屋外,勿使日晒,并勿轻动惊蛾。

拴蛾

先于簸箩中,拣枝叶稠密,下无虫蚁之树,将根下柴草芟尽,申刻将雌蛾把溺,用五寸许细麻,拴其大翅根下,一绳可拴二蛾,骑中于树枝,蛾即下子于枝上,其拴蛾之多寡,量树之大小为准。

选场

场有蚁场、茧场之分。蚁场地宜凹音坳,土洼也,下相宜低小,以蚕小不耐干燥,故取其叶嫩且便于巡视。茧场则宜向阳,盖蚕至大眠后,天气渐寒,非暖不能成茧粤中七月正热,又不宜太暖。其场内荆棘草株,悉宜芟除。

浇子

亢旱天炎,恐致伤蚕,宜汲水时灌树下,并洒水叶上。

开蚁

子下十一日出蚕,蚕出三日,连枝剪下,送入蚁场。

匀蚕

如春蚕法,移蚕亦然。但不必一起一移,惟以叶尽为度。

打铺

晚蚕多懒,且天气渐寒指北方言,蚕堕地不能复上,宜于枝柯间缚置草铺,蚕堕草间,自能复上。又草中亦可成茧。

山蚕避忌五则

避高场

山高多雾,蚕食雾则生疾岭南瘴雾尤忌,并不独避高场也,且风厉早寒,致使眠起太迟蚕有生班、破腹二疾,听其自然。

避蚁穴

蚁穴中,簸箩最肥,但蚁能咬蚕使堕,且蚁行上下,使蚕终日摇首,食叶不安。

避焦叶

有一种簸箩叶,黄薄而少汁浆,似干焦,蚕愈食愈瘦。

忌移眠蚕

墩上初次移蚕,在未眠之先,此外移蚕,须在既起之后,蚕将眠,必吐丝于足下,紧贴枝上,不可即动,俟起后有力,方可移取。

忌人

忌孝服,忌产妇,忌疮疥污秽人。

子筐[1]

荆条为之,平底陡沿,平盖,形圆,高尺许,阔倍之,纸糊底免漏子,秋则勿糊,恐闭风无荆筐,用竹筐亦可。

椿蚕五则,亦分春秋。

润茧

谷雨后,将茧种用温水润过,或二三十枚,或四五十枚,线穿成串,挂置壁间,小满蛾出。

拾蛾

雄蛾听其飞去,将雌蛾用捻麻,或左或右,系其大小两翅,挂椿树上,雄蛾自来寻对。

出蚕

成对一日即下子,八日以外即出小蚕,树叶食尽,另移一树,其防护等法,一如山蚕。如此一月成茧。

秋种

春蚕既成,选种亦如山蚕法,悬挂屋内,不必水润,七月初旬出蛾,喂养收成如前。

附:椒茧

椿蚕一眠起后,移置花椒树上,养成茧子即名椒茧。此茧最佳,极贵。

茧绸始末三则

拣茧

用柴灰取浓汁,注半锅,烧滚,纳茧满筐,担置锅上,先以滚汁浇之,俟茧透,叠实,覆以簸箩叶,用石压沉锅底,少顷蛹香,其茧乃熟,将茧倾于席上,以手出蛹蛹可食,出蛹时勿倒取,茧蒂下原有一孔可出,即将茧壳十枚一套,以茧丝束住,用温水洗濯,以手捻之,水淸为度,晒干收贮灰水不可去净,净则线色太白

捻线

线贵细匀,将套茧置茧乂上茧乂,截木为之,如笔管而稍鋭其末,捻法不一,或用轴,或用车,各随方宜,棉车亦可为之,络线做法与桑蚕同。再茧分春秋,线有粗细,织绸用春线作经,秋线作纬,更佳。

[2]

织毕下楼,择平坦洁净处,舒展晒,下衬以草,上压以石,须见日光,否则绸色不亮。

蚕茧种类

山茧,黄白色,大者如鸭卵,其蛾米色,生子大如高粱米,其色微赤,形扁,初成蚕黑色,渐变青色,约长三寸许,大如指。

椿茧,灰色,大如枣,其蛾黑花,子色白,蚕初出黑色,至二眠后色黄白,三眠后色白,身有肉翅,状如海参,尾底有岐,长二寸许。

簸箩种类大叶槲树名大簸箩,小叶槲树名小簸箩,红柞、白柞亦名尖叶簸箩,青红亦名青红簸箩。按槲叶称簸箩,齐鲁之方言也,今岭南山中处处有之。

大小簸箩,叶多棱洼,结子上圆下尖,状如莲子,外壳内仁名曰橡子研粉可食,子下有托,如栗房之半而小染皂用,名橡椀子。

青杠,叶类槲叶而小,结子与槲树同,名亦同。

红柞、白柞,就树皮颜色分别,叶皆青色,似柳叶而较宽,经霜不落,结子与青杠树同而较大,名亦同柞与杠皆槲树,特树皮颜色、叶之大小,微有不同

椿树即臭椿,廉州人谓之假椿树,嫩芽酱红色,成叶后青色,似香椿而微臭,子结瓣,中如目之有珠,名凤眠草。

簸箩品格

尖叶簸箩,最能发蚕,早眠早起,茧大而厚,且叶尽易发,春秋相继,但蚕易病,不如大簸箩气味平和,故养山蚕者,以大小簸箩为主,青杠较二者稍下,特取其萌芽早发,墩幛多赖之粤中簸箩叶发芽甚早,青杠似可不用

种植宜山场

种簸箩,秋九月刨坑,入橡子四五粒,以土掩之,春后发芽,防火烧及牛羊践食,六七年成林。

种椿树,交春锄地,将椿子去瓣,分行撒入地内,俟出土四五寸,分移排列,高二尺许,遂掐去稍尖,使交桠四出,长不过四五尺,随时掐之,勿令过高,两年成林。

论曰:农桑为衣食之本,衣食为礼义之原。廉俗不善饲蚕,尚可诿曰艰于树桑,如蝴蝶茧之类则无需于桑,钦中八峒有饲之者。他如纺绩,各女红舍之不务,而趁墟逐末,男女之别谓何?至于灌溉,莫善于水车,奈廉民不识为何物,爰绘图徧告之,或可收利赖于数十年之后。


[1] 此处“子筐”条,根据柞蚕书的体例,应归入生产工具类,疑似上下文中有遗漏。

[2] ,音làng,“曝晒”,多见于吴语和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