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种类繁多,内涵丰富,不仅有拳种丰富、门派林立的汉族武术,更有民族特色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武术。然则,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武术一直处于整个体育实践与研究领域的边缘,而著名武术史专家马明达在《说剑丛稿》一书中指出:“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一道,对创造和发展中国武术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研究武术史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以足够的篇幅来加以论述。”所以,挖掘少数民族武术内涵,丰富武术研究内容,重视少数民族武术研究已迫在眉睫。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侗族(侗话:Gaeml)是中国境内较有特色的民族之一。在侗话里,gaeml的意思是“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盖的人们”。因此,侗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等地。而贵州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民族文化特色较为明显。和汉族一样,侗族在历史上同样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从侗族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侗族武术文化与其他民族武术文化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武术文化格局。就整个侗族来说,按照方言区可分为北侗和南侗,贵州天柱县和黎平县分别为北侗文化和南侗文化的主要代表区域。课题组选取贵州天柱县渡马镇的甘溪和贵州黎平县的觅洞作为代表性田野调查点,针对村寨历史沿革、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侗族武术技战术训练体系及伦理体系、侗族武术的社会影响及传承与发展等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搜集到了包括文字、口述、实物、音像等在内的侗族武术资料,为书稿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所调研的侗族村寨都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然则,不同的侗寨武术从历史文化语境到发展现状,从传承载体和传承类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其中,天柱县甘溪侗寨表现出一种典型的“龙文化”。相比之下,黎平县觅洞侗寨文化是以“鼓楼”为代表的南侗文化,侗族武术的发展和继承也紧紧围绕“鼓楼”展开。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侗寨武术在国家建设、全球化、在地化交织的网络中编织起了侗寨武术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这两个侗寨形成了各自的武术传承行动者网络,表现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对于侗族武术的需求由原来的以防身自卫为主变为以强身健体和娱乐欣赏为主。在此时代背景下,为迎合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美丽乡村”战略的需求,侗族武术成为侗族地区乡村旅游建设中的重要文化资本,为全民健身和“美丽中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甘溪侗寨武术走上了一条旅游传承型的传承道路,而觅洞武术则因循着古老的内生型传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