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 楼劲主编
- 709字
- 2021-01-06 19:15:48
现实中的忠义
这就需要引出了我们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忠义传》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强调为主牺牲呢?笔者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坚定的牺牲奉献精神是缺乏的。关于南朝时期的襄阳军人,Andrew Chittick先生指出:
襄阳军人从来没有表现出对建康王朝更高以及更抽象的忠义。甚至在萧梁时期,也就是他们被认为对萧梁皇室最“忠心”的时候,当地军人仍四处寻找最有前途的主公,包括在交战中的南梁皇子、南方强大的军阀,最后还有北朝异族统治者。[36]
笔者认为这不仅对军人来说是正确的,而且对于那些活跃于政坛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中古早期,臣属似乎经常把忠心转向其他主公——在多数情况下,他们通常转向效忠于他们认为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皇太子。叛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个人过去的忠诚度、出生地,甚至与主公的亲属关系,只是在个人考虑衡量该向谁效忠的因素。那些甚至不赞成上述实际考虑,而轻易地为主公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十分罕见,而颂扬这些人是一种向机会主义的臣属心中灌输忠诚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部忠臣传记只出现在中古早期中央集权与国力强盛的朝代:即5—6世纪时期的北魏和萧梁。最早的忠臣传记是由北魏清河王元怿编纂的《显忠录》。在南朝,后来即位成为梁元帝的湘东王萧绎创作了《忠臣传》。有趣的是,这两部书的作者都是被怀疑密谋造反的皇子,其权力来源于他们主导下的恩庇关系网。事实上,萧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北方乱贼侯景去占领国都建康,也没有阻止其杀害他的父兄,即当时的皇帝和太子。可能正是那些利用转变效忠对象的体系来获得权力的人担心,在获得皇位之后,这种体系会最终破坏自己的地位。这也许就是在唐初将《忠义传》首次纳入国家批准的王朝正史的原因,因为当时的皇室正试图消除前朝遗留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