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 楼劲主编
- 3652字
- 2021-01-06 19:15:42
五 结论
关于曹操的统治政策,可以看出是以儒教思想为依据的。曹操重视《周礼》,希望建设《周礼》样式的国家。曹操也乐于使用儒教文言,在其颁布的法令及乐府诗还有《孙子序》等中都引用了儒教文言。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将曹操看作支持法家否定儒教形象的评价。
曹操并没有全面否定儒家。他将儒教经典的《周礼》所刻画的世界视为自己的理想世界。在自喻为周公旦与文王的曹操的意识中,他希望再现上古理想国家的周,因此他试图实施周的井田制、五等爵制、恢复肉刑、设置九州,将周的理想融入魏国的建设之中。
然而,如果要复活周=圣王的时代就势必要统一天下,让乱世息止。而为了结束乱世,则需要法、术、诈略。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对曹操来说都不可或缺。曹操的理想是均衡德治=王道与法治=霸道。但是心底的理想和思想很容易隐藏,所以我们只看到了曹操的表面的实际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曹操所实施的法家行为被放大,再加上我们没有深入分析曹操的思想层面乃至于有今日对曹操的评价。不应单纯地将曹操看作儒教否定者,应该说他的理想层面是儒教,而在支撑理想的现实层面中法与权术则不可或缺,此时我们需要将两者分开进行思考。在中国虽然已经有人对此进行了重新探讨,在日本也一样有必要通过曹操与儒教的关联对其进行再次审视。
在作为理想的儒教和作为现实的法家中摇摆不定的状况,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的仲长统与荀悦等人身上也可以见到。虽然理想希望依靠儒教进行德治统治,但在乱世之中又不得不依靠法家的有效元素,这种纠葛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可窥见。曹操虽将儒教的世界观作为其理想,但在东汉到魏晋这样一个动荡年代,又必须重视霸道的法治及利益主义的权术,应该说曹操的立场与作为属下的他们其实是一致的。
曹操的统治并没有通过法家主义来否定儒家,而是一种希望在儒的王道和法的霸道之间采取均衡的统治。之所以《三国志》要强调曹操的法家性质,是为了有意识地让我们感到宽容的德治的东汉转变为严罚的法治的曹魏,再转变为德治及依靠《周礼》进行儒教统治的西晋。在《三国志》中,通过将司马氏进行儒教的德治政治,曹魏实施严罚的法家政治来说明王朝更替的原因,其中所效仿的正是源于秦汉对立的这样一种王朝交替理论,即德治战胜法家。
[1] 杨鹤皋:《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2页。
[2] 渡边义浩:《三国政权の构造と“名士”》,汲古书院2004年版,第329—382页;渡边义浩:《“古典中国”における文学と儒教》,汲古书院2015年版,第3—14页,第59—92页。
[3] 刘振东:《中国儒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页。
[4]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
[5]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
[6]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
[7] 山田胜芳:《中国のユートピアと“均の理念”》,汲古书院2001年版,第101—155页。
[8]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32页。
[9]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44页。
[10] 杨鹤皋:《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11] 杨鹤皋:《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12] 杨鹤皋:《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5页。
[13] 《艺文类聚》卷四《寒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曹操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5页。
[14] 杨鹤皋:《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15]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130页。
[16]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130页。
[17]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47页。
[18]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32—33页。
[19] 《修学令》。《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24页。
[20] 《求言令》。《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28页。
[21] 《太平御览》卷四二四《人事部六五让下》,中华书局影印本2013年版,第1957页。
[22] 《三国志》卷二二《卢毓传》裴松之注引《续汉书》,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650—651页。
[23] 《三国志》卷一六《杜畿传》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497页。
[24]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51页。
[25] 《初学纪》卷二〇《政理部奉使第五》,中华书局排印校点本1962年版,第479页。
[26] 《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271—272页。
[27] 《三国志》卷一〇《荀攸传》裴松之注引《魏书》,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325页。
[28] 《三国志》卷一二《徐奕传》,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378页。
[29] 《三国志》卷一四《蒋济传》,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450页。
[30] 《三国志》卷一六《杜畿传》,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496页。
[31] 《三国志》卷一一《田畴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344页。
[32]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23页。
[33]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26页。
[34]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9、131页;刘振东:《中国儒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35] 冨谷至:《汉唐法制史研究》,创文社2016年版,第471—508页。
[36] 冨谷至:《汉唐法制史研究》,创文社2016年版,第471—508页。
[37]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页;刘振东:《中国儒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38]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16页。
[39] 《三国志》卷七《吕布传》裴松之注引鱼豢《典略》,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229页。
[40]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页;刘振东《中国儒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41] 《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中华书局2001年标点本,第1728—1729页。
[42] 《三国志》卷二二《陈群传》,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634页。
[43] 《三国志》卷一三《钟繇传》,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397页。
[44] 《晋书》卷三〇《刑法志》,中华书局2010年标点本,第940页。
[45] 《晋书》卷三〇《刑法志》,中华书局2010年标点本,第941页。
[46] 《晋书》卷三〇《刑法志》,中华书局2010年标点本,第942页。
[47] 《三国志》卷一三《钟繇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398页。
[48] 落合悠纪:《曹魏时代における肉刑复活论に关する一考察》,《白山史学》2010年第46号,第45—72页。
[49] 《晋书》卷三〇《刑法志》,中华书局2010年标点本,第922页。
[50] 《三国志》卷二三《裴潜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675页。
[51] 《三国志》卷二四《高柔传》,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687页。
[52]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
[53] 洪卫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
[54] 《曹操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5页;《太平御览》卷二七〇《兵部一·叙兵上》中华书局影印本2013年版,第1263页。
[55] 《三国志》卷一二《何夔传》,中华书局2013年标点本,第380页。
[56] 渡边义浩:《三国政权の构造と“名士”》,汲古书院2004年版,第329—382页;渡边义浩:《“古典中国”における文学と儒教》,汲古书院2015年版,第3—14、59—92页。
[57] 渡边义浩:《三国政权の构造と“名士”》,汲古书院2004年版,第329—382页;渡边义浩:《“古典中国”における文学と儒教》,汲古书院2015年版,第3—14、59—92页。
[58] 渡边义浩:《三国政权の构造と“名士”》,汲古书院2004年版,第329—382页。
[59] 山田胜芳:《中国のユートピアと“均の理念”》,汲古书院2001年版,第101—155页;竹田晃:《曹操三国志の奸雄》,讲谈社1996年版,第199—214页。
[60] 山田胜芳:《中国のユートピアと“均の理念”》,汲古书院2001年版,第101—155页。
[61] 山田胜芳:《中国のユートピアと“均の理念”》,汲古书院2001年版,第101—155页。
[62] 重泽俊郎:《汉魏に於ける肉刑论》,京都大学支那哲学史研究室:《东洋の文化と社会》第二辑,1952年版,第103—119页。
[63] 西田太一郎:《中国刑法史研究》,岩波书店1974年版,第227—242页。
[64] 福原启郎:《魏晋时代の肉刑复活论の意义,再论―廷议における赞成派と反对派の论据と分析を中心に―》,《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1996年第48号,第1—23页。
[65] 《三国志》卷六一《陆凯传》陆凯上疏文,中华书局2010年标点本,第1401页。
[66] 《三国志》卷四八《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华书局2010年标点本,第1175页。
[67]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2014年标点本,第356页。
[68]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中华书局2010年标点本,第1317页。
[69] 守屋美都雄:《曹魏爵制に关する二三の考察》,《东洋史研究》1962年第20卷第4号,第30—59页;渡边义浩:《西晋における五等爵制と贵族制の成立》,《史学杂志》2007年第116辑第3号,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