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东北地区汉末魏晋墓壁画题材布局浅析

中原移民进入东北地区,不能将所有的中原墓葬文化原封不动地带到东北,东北地区也不会毫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因此,有必要对移民进入之后的东北地区墓葬文化面貌进行分析。由于上文对墓葬形制已经进行了分析,东北地区汉末墓葬多被盗且单件随葬品对文化因素的反映有限,下面只对汉末墓葬的壁画题材布局略做分析。

这个问题在上文讨论左右耳室时已略有涉及,这里做统一考察。在带耳室的回廊墓出现以后,壁画的题材布局就基本确定下来了,右耳室为墓主宴居图、左耳室为庖厨图外,墓门处为门卒,墓室后部(特别是有后廊的墓葬中)为楼阁,这种壁画题材与墓室方位相吻合的布局方式见于安平、和林格尔等多进式的东汉壁画墓,其中墓室后部的楼阁表现的是墓主庄园内的宅第景象[12]。墓葬前部的回廊部分事实上就是前室,与安平等东汉多室墓的前室也并无本质不同。辽阳南郊街墓前廊的前壁还绘有柱廊,似乎在以前廊象征前室这个基本含义之外,还试图表现更多的庄园宅第景象,这似与中原地区有别。另一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是车骑行列图的位置,这个题材通常被安排在墓室的侧面,而与中原地区安排在前室之中不同。之所以如此安排,当与辽阳地区的传统习惯有关,在辽阳旧城东门里墓中就可以看到出行图被安排在墓室的西壁,在北园1号墓中还被安排在棺室的隔墙上[13],这两座墓的年代相对较早,对后面的墓葬当有影响。至于东北地区汉末墓葬壁画的题材和具体形象,几乎都可以在中原地区找到类似者,尤以与今河北和山东地区壁画、画像石墓相似程度最高。唯一具地方特色者,当为在墓室立柱上绘流云纹,这在辽阳旧城东门里墓、辽阳南郊街墓中已如此,可视为当地传统,似在着力渲染地下墓室所具有的升仙空间含义。由上分析可知,虽然东北地区的墓葬形制和少量壁画内容布局有一定地方特点,但总体上是中原地区的翻版,并没有多少自身的选择和偏好,因此,可以将东北地区看作中原文化的自然延伸区。

辽西地区的朝阳袁台子墓[14]是一座与辽东石板墓关系明确的墓葬,不过,墓葬形制已不如辽东地区那样严谨,墓室画像所在的右耳室萎缩为一个小龛,但墓室前部设有帷幕,帷幕中有食案,是一丝不苟的设奠场景;左耳室中是马具,马具是鲜卑式的,但在耳室中放马具则源于中原地区古老的车马陪葬制度。在墓室壁画内容上,庖厨奉食、四神等汉晋传统内容之外,狩猎图是新出的,当与慕容鲜卑来自森林草原地区相关。人物的服饰也发生了改变,墓主一身汉服,但仆从多为头裹圆巾的鲜卑人物形象。

相当于东晋时期的朝鲜安岳郡冬寿墓[15]形制严谨。墓葬的前部空间变大,还增加了立柱,使墓葬象征地面建筑的特点更明显,墓顶则抹角叠涩而成,也即墓葬前部已经完全处理为前室;左右耳室为独立砌建,不像之前的辽阳墓葬那样耳室与前廊或前室共用一个壁面。冬寿墓的壁画题材布局与前述辽阳地区汉末壁画墓大体相似,如墓葬前部右耳室中为墓主宴居图,左耳室中为庖厨、马厩图,墓葬主室东壁为出行图,墓葬后部为后廊。所以,冬寿墓可以看作辽东汉末墓直接移植到了乐浪地区。不过,冬寿墓在细节上还是有些不同于辽东汉末墓之处:墓室东壁的出行图已经不似辽阳旧城东门里墓那样以伍伯、散骑、马车行列构成,而是以墓主牛车为中心、四周为全副武装的兵士和甲骑具装的大型卤簿出行图,这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军事冲突更加严重、地方军政首领更热衷用仪仗卤簿表现威势的时代特点。江西台城里1号、平南江西郡肝城里莲花冢、平南龙岗均大冢的形制与冬寿墓接近,壁画保存虽不及冬寿墓完好,但仍可以看出题材布局与冬寿墓近似,可知对原乐浪地区而言,冬寿墓是一种来自辽东地区的时新墓葬类型,引领了原乐浪地区墓葬的新形式。至于这些墓葬的主人,都可以看作由前燕境内流亡到朝鲜半岛北部的移民。

属于我们讨论的时段范围,也受到冬寿墓影响,但又表现出新情况的是平壤站前墓和平南江西郡德兴里墓。平壤站前墓是一座砖室,形制上属于乐浪汉晋砖室墓系统,但前室壁画内容有武士、鼓吹、鞍马、人物、碓房,正是辽东汉末墓与冬寿墓壁画的特点,因此,其年代也当与冬寿墓接近。德兴里墓有明确的纪年,即公元408年。德兴里墓墓主名镇,墓室题记中有籍贯名称,但郡名已无法辨认,郡名后的“信都”字样清晰可辨,因此籍贯很可能是信都郡信都县,即今天河北冀州境内(具体位置在今冀州旧城),这样,德兴里墓墓主也是一位从中原流寓到东北地区的人士,其墓葬的价值自不待言。[16]

德兴里墓的年代虽然已接近东晋末年,但壁画题材布局,乃至人物的服饰特点都与辽东汉末墓、冬寿墓大致相似,可见,即便在高句丽控制辽河以东地区近百年以后,在原乐浪地区汉晋文化仍大行其道。这种局面的结束要到高句丽迁都平壤后才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