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塞浦路斯的军事基地研究[1]

孙德刚[2]

内容提要 近代以来,海外军事基地是英国遏制潜在敌人、维护地区平衡和谋求全球霸权的重要筹码。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国力渐衰,英国相继关闭了在埃及、伊拉克、利比亚、也门、海湾地区和东南亚的军事基地,但英国在塞浦路斯的军事基地延续至今,经受了美苏冷战、美国全球反恐战争和“阿拉伯革命”等国际重大事件的考验。英国在塞浦路斯的军事基地是英国向地中海和中东地区投射军事力量的重要“桥头堡”,是英国维护海外利益、遏制地区安全威胁的前沿阵地,这是英国长期在塞浦路斯部署军事基地的政治条件;英国在塞浦路斯的军事基地又是近代英国海外殖民统治的遗产,基于双方签订的《军事基地协定》,属于主权基地即“硬基地”范畴,这是英国长期驻军的法律条件。政治条件和法律条件决定了未来英国在塞浦路斯的军事基地尽管面临“基地政治化”的挑战,但仍将延续下去。

关键词 海外军事基地 英国中东战略 塞浦路斯 地中海地区

英国与地中海地区的关系可以上溯到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英国才真正奠定在地中海地区的主导地位,其主要依靠手段是在该地区部署军事基地。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客观上将英国与地区强国安全博弈的战线推到了敌国的周边地区,迫使地区强国在战略上处于守势。英国在地中海的军事基地部署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通过海外军事基地网络,确立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第二阶段从一战到二战期间,英国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遭到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洲大国的挑战,但仍是最有影响力的域外大国;第三阶段从二战结束到1971年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撤出大部分军事基地,受美苏争夺中东和中东冷战的影响,英国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出现动摇;第四阶段从1971年到20世纪90年代结束,美苏超级大国分别通过部署第六舰队和地中海特遣队,成为地中海新的霸主,美苏代替英法老牌殖民大国,成为影响地中海格局走向的两个最主要国家;第五阶段是后冷战时期,美国确立在地中海的一超独霸地位,英国沦为美国中东安全战略的追随者并维持了有限规模的军事基地。[3]

塞浦路斯与直布罗陀、利比亚、约旦和马耳他一道,成为二战后英国在地中海地区军事基地部署的重要一环。该岛是地中海第三大岛,面积925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万,距离土耳其海岸40英里,距离叙利亚海岸60英里,距离埃及塞得港220英里,处于地中海东部地区的中心位置。[4]由于塞浦路斯位于希腊、土耳其、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的战略交汇地带,处于从地中海到苏伊士运河、红海和黑海的战略要冲,因此是英国向西亚、北非、东非、高加索乃至中亚等地区投射军事力量的重要前沿阵地,更是英国连接本土军事基地—直布罗陀军事基地—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东南亚文莱军事基地这一“基地链”的中心环节。塞浦路斯在近代曾经是奥斯曼帝国、俄国、英国等大国争夺的焦点,具有欧洲国家和中东国家的双重属性。尽管塞浦路斯是欧洲的一部分,甚至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但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安全战略中,塞浦路斯也被视为中东的一部分。[5]

英国在塞浦路斯岛上的主权基地是其在地中海和中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被视为英国在地中海和中东“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正如英国前首相艾登(Anthony Eden)所言:“没有塞浦路斯,就没有确定可靠的设施保障我们的石油供应;没有石油,英国就会失业和挨饿,这是显而易见的。”[6]英国在塞浦路斯部署的军事力量有助于这个前殖民帝国在21世纪初继续维持军事威慑能力,因为其打击半径覆盖中东主要地区。

目前学界对英国在塞浦路斯军事基地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史学著作和论文中,对1960年以来尤其是冷战后英国塞浦路斯军事基地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7]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均未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是:1954年以来,英国关闭了在埃及(1954年)、伊拉克(1958年)、也门(1967年)、海湾阿拉伯国家(1971年)以及东南亚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的军事基地,但却唯独保留了在塞浦路斯岛上的两处军事基地,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以英国在塞浦路斯军事基地部署的战略演变为主线,考察英国在该国军事基地部署的源起、功能演变、动因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