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智库论丛(201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成果
- 喻新安
- 13350字
- 2020-11-29 16:58:49
筑底回升态势向好 转型升级持续加速
——2012~2013年河南工业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1]
2012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河南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变化,形成了“年初下滑、年中盘底、年终回升”的总体态势,上半年河南工业经济增速延续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平稳回落的基本态势,下半年以来缓中趋稳、筑底回升,但目前回升基础并不稳,回升态势比较平缓。鉴于全球经济疲软继续制约中国出口增长,中国经济由高速向中速回归迹象明显,预计2013年河南工业将呈现“先弱回升、后弱回落”的“双弱”格局。
一 2012年河南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我们的分析不仅依据公布的宏观层面统计数据,也来自于微观层面上我们对所调研工业企业的实际感受。
(一)总体判断
1.增速缓中趋稳,回升步伐缓慢
2012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4.6%,比2011年同期增幅回落了5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轨迹看(见图1),2012年延续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回落态势,月度同比增速由2011年8月的23.5%下降至2012年6月的12.8%,大幅回落超过10个百分点。但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回落势头减弱,初步呈现缓中趋稳、平稳筑底回升迹象。只是,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前几年相比,本次回升步伐比较缓慢,6~10月仅回升了1个百分点,弱回升态势明显。
图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
另外有两个指标可以验证这一判断,一是工业用电量创近三年的新低,2012年8月,全省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6.5%,前8个月工业用电量累计增速为-0.01%,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累计负增长,为2009年11月以来的最低增速。二是工业利润增速创近三年的新低,2012年1~8月,全省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5%,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34.5个百分点,创近三年的新低。这两个指标说明工业增速回升面临的阻力较大,稳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
2.行业有升有降,结构调整加快
在剧烈变化的发展环境面前,工业行业分化态势明显。从增加值看,前三季度,全省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长18.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的57.2%,较上年同期上升2.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8.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8.3%,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0.0个百分点;六大高载能行业增长7.6%,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比重从去年同期的43.0%下降至40.7%。从利润看,2012年1~7月,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3%,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2%,可以明显看出,自2012年以来,河南通过抢抓高端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使高附加值产业增速明显加快,伴随着对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而且调整优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的结构格局得到初步扭转。
3.企业有喜有忧,经营压力加大
总体上看,河南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据重点工业企业月度趋势调查显示,2012年前8个月,各月正常生产企业数占调查企业数的比重呈逐月减少的趋势。但是,自2012年以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空间、压缩生产成本等手段,仍然有一些企业逆势增长,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从前9个月的经营情况看,许继集团实现净利润11.26亿元,同比增长211%;郑煤机实现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37.2%;森源电气实现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59.2%;宇通客车实现净利润9.7亿元,同比增长25.8%;中原内配实现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5.67%。自2012年以来,在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发展形势好、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企业,成为河南工业的核心支撑。
尽管工业企业出现了一些新亮点,但由于外需内需均没有较大起色,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企业经营面临的压力仍在继续加大。从经济效益看,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利润总额累计增速的下滑幅度大于增加值增幅回落的速度(图2),并无趋稳迹象,说明未来一段时期,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仍将比较普遍。
图2 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累计增速
4.集聚效应增强,布局明显优化
自2012年以来,河南在前几年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提高工业集聚发展水平,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产业集聚区对河南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全省产业集聚区新增省外资金项目1570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4797.8亿元,同比增长28.8%;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162.8亿元,增长30.3%,占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总额的56.5%,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3%,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突出,内部结构优化,带动了全省工业布局的调整与优化。自2012年以来,通过围绕主导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引进产业链核心环节,积极发展配套产业链,一大批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更加突出,民权制冷、汤阴医药、中牟汽车、长垣起重装备等企业的特色优势更加明显。作为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主导产业明显的集聚区快速发展,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布局的优化。
(二)主要特点
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前几年相比,以及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总体上看,宏观好于微观,下游好于上游
从宏观层面看,2012年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14.3%,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与2011年8月增长高点相比,回落了9.1个百分点,企业微观层面经营困难局面仍在持续。自2012年以来,“百强”企业和“百高”企业生产经营一直较为困难,月度利润总额增速保持在-24%以下,2012年1~7月,“双百”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下降25.2%和28.4%。可以看出,河南工业的宏观表现明显好于微观层面,主要原因是消费乏力导致库存增加,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增加值未转化为营业收入和利润。
受基础建设投资减速、订单明显下滑影响,能源、原材料等上游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剧,而在消费需求带动下,距离消费环节较近的下游终端产业形势较好。2012年前11个月,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21.4%和19.0%,前三季度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63.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4个百分点。而上游行业困难加剧,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8.8%,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煤炭、化学、钢铁、有色和电力等五大行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1~8月,五大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12.51亿元,占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的67.4%。
2.纵向比较看,波动幅度收窄,回升势头减弱
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前两次回落相比,2012年的回落幅度较为平缓。从短周期分析,可以把自2008年6月以来工业增速波动轨迹分为3个短周期(即每一个周期从前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完成一次V型周期),第一阶段从2008年6月到2010年1月,第二阶段从2010年2月到2011年8月,第三阶段从2011年9月到当前尚未结束。前两个短周期平均为19个月左右。为了更直观地比较三个短周期的运行走势形态,我们截取三个短周期的走势线叠加制作了图3,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本次周期与前两个周期相比,其下探的幅度与回升态势都趋于减弱,目前正处在筑底阶段,与前两次较为明显的V形反弹相比,本次回升势头较弱,初步呈现出L型底的运行特征,短期内强势上升的可能性较小,平缓回升趋势显现。
图3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轨迹
从中长周期分析(见图4),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34年的发展阶段,可以把1978年以来经济与工业增速波动走势分为3个中长周期,第一和第二个中长周期都是10年,若以此推算第三个中长周期的波谷应该在2009年,但现在看来尚未结束,正在形成二次探底的延长阶段。
图4 1978年以来中国和河南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走势图
这种走势显现出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轨的趋势,未来一个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波动中轴线,将会从10%左右下一个台阶到7%~8%,河南经济及工业的增长也将难免下一个台阶。中国和河南经济及工业的年度增长持续下行的走势,有继续向下接近甚至突破20世纪90年代衰退增幅低点的趋势,虽然不排除2013年经济有触底回升的可能,但世界经济正处在萧条阶段,中国经济回升的环境和基础不稳,恢复强劲增长的动力不足,河南经济和工业增长很难打破这种趋势。
3.横向比较看,位次明显下移,提升较为缓慢
从河南工业增速在全国的排序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见表1),2012年1~11月,河南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14.6%,与湖北、湖南并列,位居全国第10位,列中部第2位,低于安徽(16.2%)。从全国排名情况看,排名前20位的,除天津(第5位)、河北(第20位)外,其他均为中西部地区省份。分月度看,月度同比增速在2012年1~2月的全国排位为第5位,全年逐月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到11月已降至第19位,下降了14位。
表1 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2012年1~11月)
二 2013年河南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2013年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增长向中速变轨使得工业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河南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
(一)外部环境总体趋紧
1.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迷,全球制造业明显萎缩
从目前情况看,全球经济回归平衡、可持续增长的艰难任务尚未完成,复苏基础比较脆弱,美国、日本、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最近,世界银行、联合国、IMF纷纷下调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其中联合国2012年11月18日发布《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年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低迷,并且在随后的两年中全球经济面临滑入再度衰退的风险极大。从2012年实体经济表现看,德国制造业订单已经连续12个月超预期下滑,日本制造业订单下滑明显,美国制造业订单屡创新低,先行指标PMI数据也证实这一点,2012年以来,美国、欧元区等国家与地区的PMI持续下降(见图5),与2011年相比出现了大幅下滑,全球制造业萎缩明显,这将对河南工业由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主向装备制造业转型形成负面影响。
图5 美国、欧元区和中国的PMI
2.中国经济增长向中速变轨,工业增长与效益提升面临阻力
出口减速、投资放缓、内需乏力,中国经济增长向中速变轨态势明显,从出口看,2012年10%的外贸增长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2013年外贸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秋季广交会到会采购商人数及成交额双双出现大幅下滑,出口成交额较上届下降9.3%,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主要经济体成交分别下降10.5%、9.4%、36.6%,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出口无法再现以往年均增速超过20%或30%的高速增长;从投资看,2012年1~11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22.8%,低于2011年同期31.5%近8.7个百分点,央行发布的2012年四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家信心指数持续下滑,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见图6);从内需看,2012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低于上年同期17%的水平,面临医疗、教育等压力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收入增长放缓,这些无疑对我国内需增长构成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初步测算,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已经连续7个季度持续回落,向中速回归是长期趋势,这将使习惯于两位数增长的工业企业难以适应,产能过剩是表现之一,2012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利润出现了增幅持续下滑态势,预计2013年工业企业经济生产经营将持续低迷。
图6 企业家信心指数
3.制造业中高端回流,低端外迁,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双重压力
应该说这几年承接产业转移是河南工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但是今后承接产业转移将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如美国“再工业化”政策措施陆续出台,高新制造业开始向美国回流,苹果打算把设在中国的部分产品生产线转移回美国国内,甚至富士康正对底特律以及洛杉矶等城市进行选址评估,星巴克、佳顿、福特汽车将全部或部分产能“回巢”美国本土,美国一家研究机构预测到2014年约有20%在亚洲生产供应给美国的商品将回到美国生产;另一方面,进入2012年以来,在中国制造成本上涨压力下,制造业“逃离”中国的消息不绝于耳。耐克、阿迪达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东南亚外迁了大量产能。可以看出,前有欧美国家力推制造业复兴,占据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制高点,后有东南亚、非洲国家以低成本生产优势掀起工业化追赶,河南工业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将面临双重压力。
4.政策刺激效果明显弱化,河南工业去产能任务较重
目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新一轮政策放松的力度和速度可能比较有限,近期基本建设项目审批速度加快,基本建设投资有加速推进的迹象,但肯定不可能再回到2009年靠超额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上。因此,本轮国内刺激政策的力度不会比上次大,助推增长的效果可能比上次要弱,无法扭转经济内在的结构性调整,内陆地区工业经济的根本性回暖短期内难以实现。从客观上看,河南工业的结构性特征决定了刺激性政策并不一定会起到好的作用,河南在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以及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产能情况,无论政府和企业是否主动作为,经济萧条时期对过剩产业的优胜劣汰“去产能”不可避免,由于这些均是河南的支柱性产业,因此,河南工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比较重。
(二)内在矛盾更加凸显
1.产能过剩与订单下滑的矛盾
从我们在各地调研情况看,目前在有色、光伏、钢铁、化工、煤炭等领域,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当前,由于需求不足的影响,订单下滑非常明显,尤其是2012年以来,很多企业如明泰铝业、北方玻璃等,都不同程度遭到取消订单、推迟提货等情况,企业库存压力加大,加剧了经营困难局面。我们在调研中看到,光伏、钢铁、铝等行业的企业很多已经停产,预计这种情况在2013年将更加严峻,一些工业企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2.传统产品市场萎缩与新产品创新不足的矛盾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前期研发投入较大、新产品开发较多的企业,现在市场需求仍然比较旺盛,但是这些新亮点不多,由于河南工业中低端产品、大路货产品、传统产品较多,市场萎缩在所难免,由于在新产品开发、储备上严重不足,很多企业缺乏“现金牛”类产品,赢利能力弱化,进而制约了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经济形势好时什么产品都能赚钱新产品开发意愿低,经济形势不好时资金压力大新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企业要总结经验,在新产品开发上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
3.传统驱动力减弱与新驱动力不强的矛盾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家投资意愿偏低,基于投资驱动的工业增长显然不可持续,但是,基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2011年河南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0.9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1.83%)的一半,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差距较大。在传统动力向新动力转换中,工业企业要抛弃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性发展方式,在研发和创新上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传统优势弱化与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矛盾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河南工业主要依赖的资源、能源、劳动力成本偏低的传统优势正在弱化,工业企业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等居高不下,2012年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职工薪酬为421.72亿元,同比增长22.0%;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为180.02亿元,同比增长40.0%;利息支出同比增长20.8%。而建立在研发创新、人力资本、产业链分工合作、精细化管理等基础上的新竞争优势远未形成,河南工业存在着优势断档的潜在风险。
(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发展方式偏传统产业
工业发展方式偏传统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能源原材料产业。2011年河南工业38个规模以上行业中,从产业发展规模排名看,能源行业占据了规模居前10位行业中的6个席位;从利润总额排名看,能源行业占据了前10位中的4个席位。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偏低。河南工业发展基于投资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根深蒂固,重引进模仿轻研发创新,创新能力不强,新产业、新产品更新换代慢。河南工业创新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核心技术的瓶颈尚未突破,发明专利少,新技术、新产品更新换代慢,工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支撑工业发展的创新体系还未建立,严重制约着河南工业的转型升级。
2.产业结构偏重化工业
从产业结构看,重工业和资源性工业比重大,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力弱,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向高附加值升级压力较大。从轻重工业比重看,多年来河南重工业一直占比在60%以上,一度高于70%,重化型特征明显。从产品结构看,更加不容乐观,总体上产品层次低、高端和终端产品少,以具有优势的铝和钢铁为例,河南产量在全国占比均较大,但长期以来集中在电解铝和普通钢铁产品领域,高附加值产品不多。以出口产品为例,低附加值产品较多,铝、钢材、铜等产品仍占较大比重,而所谓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加工贸易特性,零部件来自于进口或其他地区,真正属于河南工业的附加值很低。这些与河南的资源优势相关,这种重型化决定了河南工业一般投资规模大,沉淀成本高,与沿海地区轻工业比较发达的经济体相比,结构调整优化的难度大,这是河南工业转型升级进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3.产业链位置偏上游产业
河南中上游产业多,能源、原材料比重大,产业延伸度不够,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以铝工业为例,河南在全国具有产业优势,但是,主要集中在氧化铝、电解铝上,在深加工上虽然有一些企业,主要还是板、带、箔,就算是能达到双零级,但说到底这还是中间产品,定价模式仍是“原铝价格+加工费”,未来的关键是要在终端产品上下功夫;另外就是当前电解铝企业和深加工企业的关联度低,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下游企业用的都是省外的铝中间产品,产业链对接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影响了铝工业整体竞争力。这种产业链分裂的格局在河南省很多产业中都普遍存在。普遍存在割裂的发展格局制约了产业链向下延伸,固化了河南工业偏上游的定位,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中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下游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科研与企业、科技与文化,以及不同企业和不同区域等之间缺乏关联度,制约了技术、知识、人才等高端要素在不同领域之间的互动和优化配置,限制了创新链条和循环经济链条的展开,阻碍了不同产业、不同环节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上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不能全部发挥出来。
4.价值链位置偏低端
从价值链角度看,河南工业偏低端的特征也比较明显,当前,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由加工制造环节加快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如研发与品牌等)服务增值环节转移,而河南的传统优势又大多集中在中间制造环节,在研发和品牌环节劣势明显,这是河南工业粗放发展、赢利能力弱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工业自主品牌建设滞后,制成品出口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非常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还十分缺乏。未来加快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增值环节提升,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导路径,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取得了成绩,如郑煤机、中信重机等,近几年不断提高机械成套装备制造能力,现在已经从简单的供给装备,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型,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但对河南来说,相对于许多行业产量规模位居全国领先的局面而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仍然较少。
5.产业组织结构偏松散
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较弱,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河南只有15家企业入围,且10家企业为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等能源行业,而具有完全自我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尚且不足,更无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众多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大型骨干企业中,能真正充分发挥培养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进行配套供应生产、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龙头企业较少。目前在许多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大多数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还处于松散型的状态,甚至有些还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企业带动无从谈起。总而言之,河南工业发展缺乏一批具有较强产业链带动力的“蜂王型”龙头企业,缺乏为产业链配套的“工蜂型”企业集群,各地普遍存在着“只见项目,不见产业”的现象,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割发展,本地产业链发展滞后。
6.产业空间布局偏分散
河南内部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工业布局与区域优势不协调,没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各地市之间也没有形成协调发展的空间产业分工体系。正在推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也普遍存在着主导产业不突出的问题,缺乏区域特色,各地区争资金、争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全省范围内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在现实中受政绩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发展十分缓慢。由于资源禀赋相似,各区域、园区、集群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的互补性较弱,区域经济缺乏协同发展。在当前抢抓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中,空间布局的分散必然造成同质恶性竞争,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和现行政绩考核体制的共同作用联合驱动下,地方政府通过不合理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过多干预和短期行为造成政策性过剩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严重的区域产业同构现状,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中部各省的竞相发展,河南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和区域核心增长极面临的竞争挑战更加严峻,必然会制约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进而限制了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 2013年河南工业发展趋势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经济工作会议有关工作部署,我们对2013年河南工业发展趋势做出如下判断。
(一)总体趋势展望
综合以上情况判断,2013年河南工业呈现“先弱回升、后弱回落”的“双弱”格局,全年工业增速不会出现大波动,但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局面仍将持续,在此压力下,企业扩投资、扩产能的意愿大大降低,但在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上将加大力度,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将明显加快,转型升级趋势更加明显。
(二)分行业趋势展望
1.高成长性产业仍将实现平稳增长
2012年,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速高于全省工业增速,未来一段时期仍能实现平稳增长。虽然河南作为国内汽车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但是全国汽车销量明显下滑,实现较快增速不太现实;受房地产及基础建设疲软的影响,装备制造、建材等工业虽然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优胜劣汰态势明显,河南产品层次偏低,市场拓展空间有限;河南承接的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区段,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头明显,非熟练劳动力短缺继续恶化,电子信息产业虽然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也会逐渐放缓;内需消费类行业仍将是河南工业的重要支撑,伴随着消费升级,食品、轻工等产业将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平稳增长。总体判断,由较快增长向平稳增长回归是未来一段时期河南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发展的主基调。
2.传统优势产业困难格局仍将持续
2012年,化工、有色、钢铁、煤炭、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困难格局仍将持续。国内外市场需求乏力,产能过剩短期内难以转变,化工企业竞争压力加大,企业效益水平仍呈下行态势;电力成本上升以及加工订单量明显减少,革命性技术改造近期难以出现,河南有色金属行业困难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受市场大幅萎缩的冲击,国内去产能的任务繁重,河南钢铁产业仍将持续低迷;国内需求乏力将对纺织服装产业产生一定影响,加上熟练劳动力缺乏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河南纺织服装业也将遭受较大压力。总体判断,传统产业的问题在于产品层次低,紧跟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能力弱,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繁重,预计2013年传统产业增速仍将继续下降,利润下滑幅度更大。
3.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
2012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家加快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渐落实。2012年8月,河南出台了《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在全省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30个左右。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超硬材料、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12类特色鲜明、链条完善、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为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预计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四 2013年河南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部署,建议2013年河南工业发展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作为主攻方向
2012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胡锦涛“7·23讲话”、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把这一战略作为重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可以看出,中央推进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未来一段时期,在创新驱动上会加大推进力度。河南工业面临着传统机遇、传统优势、传统动力逐步弱化的局面,必须要在创新发展上培育新机遇、新优势、新动力。
(二)把着力化解过剩产能矛盾作为工作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有一个重要判断:“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在201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中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分量较重,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可以说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河南传统工业比重大,产能过剩现象比较突出,应正视问题,积极应对。
(三)把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作为重要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四化,把信息化提高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等重要的地位,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工业的信息化生产力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并设计、制造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装备产品以及提供相应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对于河南来说,信息化无疑是一个短板,无论是信息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范围,还是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水平,河南的优势均不明显,更要把信息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四)把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作为有力抓手
通过几年的建设,全省产业集聚区已经初具规模,可以说已经过了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阶段,要及时把重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研发平台建设、产业链对接、创新体系构建等作为核心任务,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抢抓“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打造一批新的高端平台,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培育出全国一流的特色产业集群。
(五)把提高承接产业层次作为战略突破口
目前,中国制造业虽然面临着向发达国家回流、向发展中国家外迁的双重压力,但同时也应看到,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内外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新特点,研发中心、生产性服务业等伴随着制造环节梯度转移趋势已经出现,这些环节与加工制造环节不同,对环境和制度有更高的要求,河南要及时研究、把握这种变化中的机遇,出台更有竞争力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更高层面上强化软环境建设,在承接高端环节转移上走在中西部前列。
五 推进河南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做出新的判断,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中央的经济工作部署,就要从世情、国情和省情出发,创造性地推进河南工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优化工业结构,提升河南工业整体竞争优势。
(一)打造一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端平台
重点要打造一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端平台,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一是要打造一批研发创新核心区,依托各类高新区打造中央科技区,支持产业集聚区培育研发中心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发展态势;二是创建一批研发与产业无缝对接的产业集聚区,在现有产业集聚区内,培育发展一批研发与产业无缝对接、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紧密的产业集聚区,引领全省产业集聚区提高发展层次。
(二)研究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行动方案
围绕问题突出行业进行调研和深入分析,尽快研究制定调整与化解方案,拿出具体政策措施,减轻工业企业库存与经营压力。一是支持龙头优势企业整合产业链,特别支持市场需求好的企业顺势整合落后企业,把落后产能改造升级后纳入自己的产业链;二是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对新产品、新技术给予更大奖励,着力引导企业培育发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市场,支持企业把资源向新领域转移,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催生新的产业成长空间,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三)尽快制定和实施提高河南工业信息化生产力的发展战略
我们建议,2013年要强力推进河南工业的信息化进程,明确提高河南工业信息化生产力的目标任务,全面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化水平和融合度。一是信息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包括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测试中心及信息化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二是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装备制造体系建设,包括信息技术软件研发设计、信息装备制造、产品信息技术嵌入等;三是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信息技术软件运用服务、信息装备使用技术延伸服务、信息化工程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产品跟踪定位服务等;四是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包括各种信息系统、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平台、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五是加快推进郑州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总结推广10个省级数字化示范集聚区的建设经验,扩大试点范围,研究制定郑州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力争让郑州在云计算、云服务领域走在中西部前列。
(四)支持“河南制造”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拓展空间
扩大需求的重点突破口就是扩大“河南制造”产品营销。实施全员全方位营销策略,即各级政府要像抓招商引资一样全方位推销“河南制造”,积极帮助企业把河南的优质产品(从大型成套设备到消费品)推销给国内外尽可能多的客户和朋友,稳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扩大客户群。增加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拓展新市场。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采购河南制造的汽车、电器、设备和消费品等多种产品力度,示范带动和引导团体采购;二是河南省应配合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加快出台地方刺激消费政策,发挥结构性减税政策和针对性激励政策的刺激作用,鼓励和引导消费者支持“河南制造”,促进河南省消费;三是对于在国外、省外获得大额订单的企业和产品,政府在资金筹措上要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银行认可订单抵押贷款等;四是对于参加国际知名行业展览会的企业,应给予相应支持,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五)强化投资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的双重作用
投资的作用不仅仅是稳增长,还要把增量优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凸显出来。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避免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和财政金融风险。要切实引导企业把投资转移到产业新型化及其新产品、新技术上,投资到能够带动新一轮工业经济增长的领域。增量调整决不能投资低水平重复项目,而是顺势调整产业结构。要抓住经济衰退、产业萧条以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陷入困境的难得机会,顺应形势,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调整的目的在于提升河南工业及其产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我们建议,投资应以增量调整为主,存量调整为辅,重在推进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增量调整重点是填补产业链空白环节,引进和改造升级项目重点是要占据产业的价值链高端。调整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新项目投资,提升河南工业及企业的新型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实力。加快投资一批内需潜力大、能够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节能减排的新型产品项目。加快申报一批事关河南工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全局的新型工业项目、新兴产业项目、新能源项目(页岩气勘探与开采、秸秆纤维乙醇等项目),增大投资项目的新型性、可批性,抓住当前大好机遇,提高申报工业项目尤其是国家重点项目的成功率。加快谋划一批事关河南工业长远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六)构建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工业转型升级推进机制
一是加快进行河南工业转型升级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指导意见和配套政策。河南应参考先进地区的经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广东及深圳等地区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及配套政策),着眼下一轮经济增长期,研究制定《河南省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河南省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指导意见》《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二是加快创建一批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省级产业集聚区基础上创建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形成示范效应。三是创新绩效考核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指标考核体系,加大产业升级投资、传统产业改造、高技术产业培育、集聚集约发展等相关考核指标的比例和权重。创新产业集聚区考核机制,提高研发投入、专利量、单位面积增加值、单位面积利税贡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的权重,对于各类高新区要单独考核,加大对研发创新环节的权重,避免高新区陷入规模盲目扩张的误区。
(原载2014年河南省“两会”参阅资料《河南发展报告》)
[1] 课题组组长:龚绍东;执笔:龚绍东、赵西三、宋歌、王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