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 袁年兴
- 2005字
- 2022-06-02 17:02:43
四 来自安南银厂的彝族
哈巴村的彝族村,是一个族群边界非常明显的自然村,全村90户370余人,全部为彝族村民,无一例外。主要姓氏有沙、武、杜、李、朱、牛六姓,其中沙姓彝族人口最多,约占全村人口的80%,故彝族村又被称为沙家村。在彝族老人沙学忠(男,彝族村村民)的历史记忆中,最早来到彝族村的为沙叁叁与沙果果兄弟两家(沙学忠为沙叁叁的孙子),祖籍四川盐源县,属于“百姓”[17],由于与武、杜姓彝族相互通婚,武、杜姓随后搬迁至此,目前武、杜姓彝族共有11户。李、朱、牛姓彝族为“呷西”即下等奴隶的后代,目前共计有7户,其先祖原先是彝族村米小黑(黑彝,后搬迁到洛吉乡)的“娃子”。彝族不同的群体一直严禁通婚,目前也无一例外,不存在与其他族群通婚的例子。有关彝族村的历史来源,沙学忠做了如下介绍。
沙叁叁与沙果果兄弟原先是安南银厂的武装看护人员,打手,是邱老五的手下。由于当时彝族手里有“纳铳”(音译,即土制枪支),打架非常勇敢,得到杨科爷的重用。后来,杨科爷一家以及邱老五被翁水下村土匪头子石尼纳刚所杀,杨家幸存的人搬到了现在龙汪边那个位置,沙叁叁与沙果果以及邱家其他人也就随即搬迁过来了。由于当时力量比较单薄,邱家还从四川请来了黑彝头人米小黑,他是彝族贵族。与石尼纳刚打了几架,把石尼纳刚打跑了。再到后来,米小黑与达洛的楚家闹了矛盾,就搬到现在洛吉乡那个位置去了,邱家也搬到桥头(现属虎跳峡镇)去了。其他的就从龙汪边往山上搬迁了一点,也就是现在沙家村这个位置。
显然,彝族从安南搬迁到现在的哈巴村,与龙汪边回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彝族人以为人诚信、作战勇猛且能吃苦耐劳得到杨科爷的信任,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杨科爷后代搬迁到龙汪边村后,仍然受到翁水下村土匪头子石尼纳刚斩草除根的威胁,于是沙叁叁、沙果果兄弟以及邱老五的后代作为杨科爷的武装人员,随后也搬迁到龙汪边村,与杨科爷的后代生活在一起,并数次粉碎了石尼纳刚的暴行。对此,杨国昌有如下介绍。
1919年石尼纳刚杀害我家时,当时被杀掉的还有两个彝族人,其中一个叫邱老五。彝族之所以到安南,主要是他们手里有枪,而且讲信用,能吃苦,枪法也很准,是我爷爷请他们来保护大小羊场。当时除了邱家以外,还有陆家和康家。我们杨家在哈巴落脚以后,彝族就跟着搬迁过来了。最早来的是沙家,大约在1924年。沙家还有一部分搬迁到虎跳峡桥头一带去了,与我们一直有来往。前两年还有桥头一个彝族小伙子来看我,说是我们家的亲戚。后来,陆家和康家就跟着搬迁过来了。从安南搬迁过来的都是彝族的百姓,有人身自由。后来的米家是黑彝,从四川盐源县搬迁过来的。米家搬迁到这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很多奴隶跑到这里来了,是来管他们的。彝族村的李家、吉家和付家,都是原先米家的奴隶。后来米家与达洛的楚家有矛盾,楚家把米家的头人米小黑杀掉了,米家就搬走了。
有关中甸境内的彝族,1997年出版的《中甸县志》记载较详,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先后从四川冕宁、盐源、喜德等地分三批迁入中甸。第一批为姆锑等24人起义失败后,于“虎年(清光绪四年,1878年)经木里里拉进入中甸,投靠洛吉陈客长,定居中村马鹿塘”。15年后又请黑彝贵族头人拉姆拉珙迁居中甸来保护他们。第二批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拉几热智等11户白彝与果吉天拉(黑彝)共12户33人用鸡血盟誓后迁往云南,在汉族人田春红的引导下,迁往格咱莫洛铜矿厂,在铜矿厂做零工糊口。第三批于“民国三年(1914年),四川冕宁窝普地区反抗黑彝奴隶主的拉库(虎年)奴隶起义失败,起义者首领达鸠布楚和马刃什确俩人带着其家眷和部分家支弟兄迁入中甸县第三区(江边境)安乐和松鹤两地。此后,不断有零星迁入”[18]。
图2-6 笔者对沙学忠进行访谈(回族青年杨丽熊拍摄于2008年10月)
根据相关资料推断,哈巴彝族村的彝族很可能是第一批从四川盐源县搬迁到中甸的彝族后裔,其理由有三。其一,哈巴彝族属于第二批迁到中甸的彝族后裔的可能性不大。由于田春红为当时三坝地区的汉族头人,势力颇大,与安南银厂的回族存在利益冲突,而当时彝族人手里有武器,田春红不可能把彝族人介绍到安南银厂做护卫。随后1919年的安南事件就证明了这点,田春红表面上没有参与此事,但实际上怂恿了石尼纳刚的为非作歹。其二,第三批迁到中甸的彝族的具体时间在1914年以后,时间离1919年安南银厂事件太短,可能性也不太大。而且,第三批迁到中甸的彝族现主要聚居在安乐和松鹤,与哈巴村彝族通婚较为频繁,有着比较清晰的迁移历史,与哈巴村彝族无直接的家支关系,故也可排除。其三,洛吉离安南不过20公里,而安南在当地最为繁荣,银厂需要武装力量,因此哈巴村的彝族是第一批从四川盐源县搬迁到中甸的彝族后裔的可能性最大。最为关键的是,彝族家支组织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父子连名谱牒,通常是以父系起祖为姓,彝族村的沙姓无疑属于沙马曲比或沙马拾一家支,而这两个家支都来自于四川盐源县,因此可以推断,哈巴村的彝族应属于四川盐源县彝族阿鲁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