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 袁年兴
- 1717字
- 2022-06-02 17:02:40
第一节 哈巴村的村落历史
一 哈巴村的历史记忆
哈巴村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村落,居住有不同时期从云南丽江、中甸县城、安南、四川凉山、成都及西北各地由于各种原因迁移过来的纳西、汉、回、彝、傈僳、普米等11个民族的民众。其中,以家族为单位聚居的族群有纳西族、汉族、回族、彝族以及傈僳族。根据哈巴村村委会2009年8月统计的数据,哈巴村现有总人口3722人,其中纳西族1711人,汉族730人,彝族373人,回族536人,傈僳族319人,其他53人。首次走进哈巴村这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村落,迎面而来就是许许多多由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构建的各类神话故事。其中,有关哈巴村的起源故事流传最广。
相传在很早以前,无数大小雪山分布于滇藏高原,其中有两座兄妹山分布在滇西北,哥哥叫玉龙,妹妹叫玉凤,两兄妹相处得非常和睦。但是他们的和美激起了金沙江姑娘的嫉妒,一天,她趁两兄妹欢乐嬉闹之时,偷偷地溜到两兄妹身旁,突然发出巨大的声响,断然从他们俩身躯之间穿过,把兄妹两人无情地分割开来——这就形成了今天的虎跳峡。当时玉凤山下荒无人烟,木天王迁徙其子民到此开荒种地,安家落户。有一天,拓荒的人挖到一块金子,人们高兴极了!手捧金子高声喊叫着说:“哈!哈!”(“哈”的发音,在纳西语中是“金子”的意思。)周围的拓荒者都赶来观看,忽然之间,捧在手里的金子变成了一朵灿烂的金花,人们又一次惊叹道:“巴!巴!”(“巴”的发音,在纳西语中是花朵的意思。)自此以后,玉凤山被人们称作“哈巴雪山”,拓荒者所居住的村落也叫哈巴村。
这是一个在金沙江中下游流域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关于哈巴雪山与哈巴村的历史传说。这类的神话故事,在人类学中往往用来指那些对一个完全“令人惊奇的世界”“一个荒谬的相反的世界”的描述。然而作为一种地方的文学样式,哈巴村的神话故事总是以一种诗性的直观思维方式,让人能够触摸到其所表征的世界——耸立于藏彝走廊西南端的哈巴雪山,主峰海拔高5396米,山顶终年冰封雪冻。“白云无心若有意,时与白雪相吐吞”,这是当地文人对它的生动描绘。由哈巴雪山自西向东顺势而下的是发源自青海格拉丹东雪山的金沙江。千里迢迢奔腾到此的金沙江,突遇玉龙、哈巴两座雪山的阻挡,原本平静的江水突以雷霆万钧之势在两座雪山之间劈开了一条长口,激流而下,形成一条长17公里、落差200多米的大峡谷,即为哈巴村南端的虎跳峡。哈巴村的北端为哈巴雪山的绵延山脉——老熊湾,最高海拔3200米,是一个截断哈巴村北往香格里拉县城的天然屏障。宛如世外桃源,哈巴村正处于从哈巴雪山通往金沙江陡峭的大峡谷之中。
哈巴村各族聚居或杂居的自然村错落在哈巴雪山脚下,分布格局呈东西走向,最高海拔3200米,最低海拔1800米。有关哈巴村的历史,村里没有人能说得出具体的时间,但大体告知“有四百多年”或“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而且往往会追溯到“木老爷”或“木天王”时代。在村里流传的“历史”表明,纳西族是这里的最早居民,是哈巴村的“本地人”。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木氏土司政权处于鼎盛时期。由于木氏土司在金沙江一带大开银矿,向明王朝纳贡的银两也不断增加。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木氏土司一次便向明王朝中央贡银几万余两。而当时木氏的势力范围竟空前扩张到昌都以南至雅砻江、巴塘、理塘、江卡一带。木氏土司紧紧依靠中央王朝,以理塘为中心,设若干“宗”,并大量移纳西人戍守垦殖。他把所占之地呈报明中央审批,得到明中央同意认可后,理直气壮地坐上了国中之国的王位,连藏人都怕他三分,尊其为“萨当汗”,也称“木天王”。哈巴村纳西族祖先在木氏土司统治时期,路过哈巴雪山脚下,发现漫山遍野开满了金黄色的杜鹃花。纳西族祖先认为开满杜鹃花的土地应该比较肥沃,于是在丽江和哈巴雪山脚下同时种下苞谷种子,比较发现,哈巴雪山脚下的苞谷比丽江的长得要好,于是举家搬迁过来。“哈巴”一词,用纳西语讲,就是开满了金花(杜鹃花)的地方,于是该地就被称为“哈巴湾”,哈巴湾上面的雪山也被称为“哈巴雪山”。
尽管流传在哈巴村的不同神话传说存在一些出入,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哈巴”一词为纳西语,是为“金花(杜鹃花)”之意,这意味着哈巴村最早的先民是讲纳西语的;二是哈巴村最早的先民是在明朝统治时期从丽江一带迁移至此的,与木氏土司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