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本书是有关汉族人口迁移到新疆南部维吾尔族聚居的乡村,以及迁移后的生产、生活、与当地维吾尔族居民关系的描述性研究。

“新疆南部”也称“南疆”,是天山南部区域,通常包括南疆五地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有时还加上吐鲁番地区。由于本书是研究维吾尔族聚居乡村的汉族居民,故将调查和研究的范围主要限于阿克苏、喀什、和田这3个维吾尔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并且基本不涉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其汉族人口居多数)。在历史追溯以及少数调研资料中会涉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移民实边”是我国历代统治者解决边疆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汉族人口大量迁入,由1949年29.10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71%,发展到2011年的844.42万人,占总人口的38.2%。政府是移民最重要的推动者,其目的主要是促进边区开发。但汉族人口分布并不均衡,主要分布于北疆(天山以北)地区,南疆以维吾尔族人口占绝大多数。2011年,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三地区(包括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总人口891.91万,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86.8%,汉族人口占12.0%(107.1万人)。而且汉族人口多居住在城镇和兵团辖区,生活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农村的很有限。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相对聚居带来的相对隔离,对民族融合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2]南疆四地州(上述三地区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直是新疆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多、敌社情复杂、维护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的重点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曾疯狂实施的“断桥”行动,所针对的对象之一就是在维吾尔族聚居乡村中的普通汉族农民。由于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的加剧,南疆的汉族干部、群众不安全感增加,20世纪90年代南疆汉族人口连年减少,自治区政府因此对南疆汉族居民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也实施了一些倾斜性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大正研究员在90年代就一再提出,应对新疆的汉族群体进行专门调查。“要研究历史上汉族在稳定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发展新疆经济方面的作用和经验,了解现在汉族干部和群众的想法,他们面临的困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稳定和发展新疆的建议。”[3]鉴于南疆汉族研究的重要性,笔者2007年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书便是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新疆南部维吾尔族聚居乡村中的汉族居民”(07BSH059)的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