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家庭阶层背景与子女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代际流动研究密切关注的议题。本书从两个时段贫困家庭的比较研究入手,探讨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成就相比优势阶层家庭子女处于明显劣势的深层原因。在对杭州市区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深度访谈、参与观察以及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发展和建构了颇具新意的解释路径:①以宏观社会结构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为背景,看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延续或加剧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劣势地位;②以较为微观的文化教育观点的改变为线索,看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的变动如何影响了贫困家庭子女与学业相关的个人因素的形成。正是结构和文化观念这两个平行要素的变动,导致了本研究欲予以求证的“转型导致贫困家庭子女学业更显劣势”的基本结论。

在宏观结构与微观观念两条路径操作中,本研究分别将教育机会获得、家庭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的支配作为结构要素,将与学业相关的个人因素、教育预期、教育知识及教育选择观念等作为文化要素。本研究在对两条路径及其若干操作要素在两个不同时段、两个不同阶层的比较分析中形成了三个基本结论:①各阶层在家庭资源及家长教育观念上的分化、教育体系对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分配,导致城市贫困家庭子女获得教育机会的劣势愈加显著;②家庭抚育功能和家庭教育观念的阶层差距扩大、教师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与学业相关的个人因素劣势亦有所加剧;③受教育机会和个人因素变化的共同影响,家庭阶层背景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

本书的经验研究部分以1992年前后和2009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为案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历时性地比较了改革初期(1978~1992年)和改革深化时期(1993年以后)社会结构和文化变化对城市贫困家庭资源、家庭抚育功能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义务教育体制变化对学校和校外教育机会分配和教师教育资源分配观念的影响。本研究在共时性地比较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与优势阶层家庭子女在各因素上差异的基础上,历时性地比较了两个时段差异的变化,说明了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劣势的历时性变迁。因而,比较分析法为本研究理论观点的确立提供了方法基础。

研究结论表明,教育阶层差异除了结构与制度的解释路径,还存在关注主流文化中教育符号含义变化的强文化范式解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