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江门市的改革探索

1979年,在全国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时候,广东省在清远县搞试点,对企业实行利润包干,搞活了一批企业。于是,广东开始在全省推行清远的经验。这个时候,江门市推行了以财政包干、企业利润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对下放权改革。

1981年,我当上了江门市市委副秘书长。1983年,我走上了市级领导岗位,任市委副书记。那时候,市级领导机构还是很精练的,市委就是一个书记、三个副书记。在市委的分工中,我分管的工作面比较宽,像工交、科技、政法、工青妇、战备等一大摊子。当时,改革工作已提上日程了,也由我分管。

在企业改革方面,我们首先打破了原来计划分配的工资制度,搞了联销、联利、全浮动的工资制度。从1983年开始,先在化工、电子两个行业中的国营企业中试行这一办法。1984年,又推广到机械、轻工两个行业,共计28户,占市区44户国营工业企业的63.6%。这项改革的效果十分显著。1984年与1983年相比,这28户企业销售收入增长了16.96%,上缴税利增长17.09%,工资总额增长16.7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8%,职工每人平均工资增长9.5%。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经济效益提高的幅度高于生产增长的幅度,上缴税利的增长幅度又高于工资总额增长的幅度。

1984年的11月下旬,紫阳同志来江门视察。我印象中,随行的人中,有紫阳的秘书白美清和李勇,但他们没有参加讨论。向紫阳汇报那天,当我汇报到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时候,一开始,紫阳不太同意,说:“这么搞,恐怕不行。”我跟他讲,为什么要搞企业工资制度改革,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总之,我和他争论了半个多小时,当时吵得很凶。第二天早晨,他上车离开前,特地对我说:“小易,昨天回去,我又考虑了一下你提的意见,觉得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回京后,要在企业改革的文件中,把这一点意见考虑进去。”果然,1985年1月,在《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把我的意见吸收进去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和现在的一些领导可不一样,紫阳同志非常乐于听取下面的意见。关于这项改革,《南方日报》连续报道了好几次。从那以后,市里全面推行了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改革企业工资制度后,企业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我们发现,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决策,大多数仍要政府部门审批,企业主管部门老是在干预企业的经营。当时,市里有5个工业局,像机械局、轻工局、化工局等,这些局下面管着很多工业企业,导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很不顺。于是,我们开始酝酿政府机构改革。

1984年底,我多次召集企业、工业主管局、行政性公司和经委研究改革方案。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上下结合,反复酝酿,1985年5月,召开了市各工业主管局及公司的负责人、经委科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从7月1日起全面实施工业管理机构改革方案。当时的会议气氛相当紧张,5个局和5个公司的10个一把手争相发言,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这项改革方案。为此,我们一方面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一方面做通干部的思想工作,为改革创造宽松的内部环境。对于干部安排,市委、市政府明确宣布了“两个保证”。第一,保证妥善安排。按照就地消化为主的原则,局和公司360多名行政干部,通过4个渠道全部做了妥善安排:大部分留在原单位组建经营实体公司,发展第三产业;一部分调到经委,组建各行业办公室,一部分负责协助企业筹建各行业协会,一部分调到企业或其他机关。第二,保证4个不变。按照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原有干部的行政级别不变,国家规定的经济待遇不变,原有的干部管理范围不变,留在经营实体公司的按原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办法套改暂时不变。这“两个保证”使各级干部大体上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样,我们把政府管工业的这些机构撤销了,全部改成自负盈亏、自食其力的公司。可以说,全国的机构改革是从江门开始的。搞了这项改革以后,国家体改委的周少华来搞过一次调查。

1986年5月中下旬,国家体改委贺光辉带队,在江门召开了全国中等城市机构改革座谈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撤销企业的主管部门、改为公司的有关政策。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在16个城市搞机构改革试点。在16个试点城市中,江门市名列榜首,还有安徽的马鞍山,江苏的常州,辽宁的丹东,山东的潍坊,等等。后来,据我了解,很多试点城市没有改。其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怕改了之后,拿不到中央的资源了。在当时的体制格局下,中央向下分配资源,都是下达到对口的部门;如果这些部门撤销了,就没有和中央对口机构了,由此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江门市改革之后,以前5个工业局的职能都归到经委,工作中也是磕磕碰碰的,不是很顺利。所以,下改上不改,会造成经济体制上的一些障碍。

1987年底,省委书记林若同志来江门考察,也顺便考察我。因为在此之前,我在市里做的几项改革效果比较好,省里想把我调到省体改委,当时的省体改委主任是王琢兼任的。这次,林若亲自找我谈话,是想征求我的意见。说实话,我当时不愿意去省体改委,而想去省计委或省经委。这主要是因为,我很熟悉这两个部门对口的国家部委的领导,便于在工作中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推动广东的经济。当时,省计委主任是个女同志,差不多到退休年纪了,省经委的主任也快60岁了,按说让我去接,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林若同志却说:“干体改委的工作,必须要有理论水平啊。我们看来看去,找不出别的人,还是你比较合适。”他给我带了一大堆“高帽子”。他又说:“你先干两年,我再想办法给你调整。”就这样,等于是把我“骗”去了。我后来知道,调我当省体改委主任,是刘维明副省长和王琢分别推荐的。我在江门搞机构改革,走在全国的前面。王琢在江门考察,觉得我很有思想。当时,王琢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体改委主任,但他的主要精力在省政府。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得赶紧补一个主任,于是就找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