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改革同行:体改战线亲历者回忆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2435字
- 2020-12-10 15:49:37
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
1983年上半年,为了适应改革出现的新形势,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5月19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文,决定成立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统管各条战线的经济改革工作。陈雷省长批示:“从各委、办、厅、局,借调一批党员处长、科级干部参加办公室工作。”同时,省委决定,撤销省委企业整顿办公室,其综合、协调、指导等职能由省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承担,并要求尽快搞好业务衔接,把企业整顿进一步抓好。
经陈雷省长推荐,由我主持体改办的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借调干部和筹备,6月19日,省体改办正式成立了。借调来的干部十几人,来自十几个单位,只有我和从调研室调入的一人为正式编制。面对这种人员少、新人多、任务重的情况,如何打开工作新局面,起到省委、省政府参谋和助手的作用,是我当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重大考验。根据陈雷省长、常务副省长侯捷和省政府副秘书长杜显忠(侯捷、杜显忠是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正副组长)指示,我坚持边组建、边学习、边工作、边探索的“四边原则”,上靠省政府的领导,下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从领会上头指示精神、解放思想、明确改革方向和方针政策入手,到实践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勇于探索起步,力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逐渐摆脱了困难局面。
1983年6月,省委书记李力安、省长陈雷指示,要求对我省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4年的改革情况深入调研,提出推进下一步改革的意见与建议。当时,我省改革出现了新形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主体形式,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然而,如何评估城市改革,特别是1978年以来4年间的改革情况、经验、问题,以及提出下一步的意见,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材料,这是两位领导要求我们首先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原因。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用3个月时间,先后听取了省直30个委办厅局关于改革情况的汇报;深入到20个地市县近百个单位,实地考察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对于好的改革做法和典型经验进行总结。从典型中,看方向,选路子,寻找改革工作突破口。对于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反思,寻找改革新办法。就在我们调研期间,7月,国家体改委就宾县党政机关同企业连利挂钩责任制打来电话,让“省里拿出意见”;同时,陈省长也做出指示。由于这种责任制已在面上推广,涉及面广,影响很大,我们便作为调查重点。过去,省委曾责成省委调研室、省财政厅、松花江地委先后进行过调查,他们都持充分肯定的态度,认为符合改革方向。而我们这次调查则认为,尽管这种责任制在当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存在很多问题。继续发展下去,会削弱政府机关对经济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助长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现象,还会影响国家统一的工资政策和奖金政策。因此,不符合政企分开的改革方向,应该停止党政机关同企业连利挂钩的责任制。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先后召开十几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初步理出改革思路,由我执笔完成《调查与建议》报告,既对我省4年间的改革总体情况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今后的意见,也把我们对宾县党政机关同企业联利挂钩责任制的看法写进了报告中。经过体改办同志、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讨论修改,定稿后送请陈雷省长和杜显忠同志审阅,两位领导表示同意,让我先到国家体改委汇报,听听上边的精神。
10月6日上午,在国务院东会议室,由国家体改委委员、秘书长董峰主持,各组主要负责人高尚全、黄文等7名同志参加,听取了我所做的《关于黑龙江省省四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情况和今后意见》的详细汇报。同时,本着学习和探索问题的目的,就如何搞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问题,如何解决条块分割问题,如何完善企业内部责任制等问题,向国家体改委做了请示汇报。最后,董峰秘书长做了总结,对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体改办在3个月内所做的工作,特别是对我省4年来改革工作进行的总结和今后的意见做了充分肯定,认为比较全面,有情况、有分析、有意见,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国家体改委将这份材料以《体改简报》转发中央和各省市。
10月15日,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由领导小组副组长杜显忠同志主持。会议听取了我向国家体改委汇报的情况,经讨论,一致同意以省政府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的形式上报省委、省政府批转。会后,由我将汇报材料改写为会议纪要,并代省委、省政府拟写了批语,经省长陈雷、省委常务书记陈俊生审阅同意后签发。10月31日,省委以黑发[1983]48号文件批转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
11月前后,我又深入到铁力、海伦、望奎3个县进行调查。通过调研,我发现,铁力县端正县办工业方向,走企业联营、联合的路子,提高了经济效益;海伦县二轻企业不再照搬国营管理模式,恢复集体经济性质和特点,适应了市场需要变化;望奎农机修造厂以法治厂,提高企业素质,企业转亏为盈。我对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分别写出了调查报告,刊发在《省经济体制改革汇报》上,还为此写了编者按语,陈省长和杜显忠同志看后认为很好。
1984年2月,我入中央党校第一期体改研究班学习。结业时,我写了《浅谈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体制问题》一文,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搞“清一色”的公有制是行不通的。必须根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坚持发挥国营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满足城乡人民多种需要,并广开就业门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对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一视同仁,克服那种“重国营、轻集体、挤个体”的错误思想,消除认为发展个体经济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左”的影响,把过去国营经济一个轮子转,变成国营、集体、个体三个轮子一起转,全面发展,并引导它们在各自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它们之间开展竞争,这应该成为今后发展国家经济长期坚持的方针。这篇文章在研究班交流,受到同学们的肯定。回省后,我将文章打成文字材料,报送有关省领导审阅,并发表在1984年黑龙江省《计划经济》杂志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