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改革同行:体改战线亲历者回忆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 1606字
- 2020-12-10 15:49:37
五 首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四川改革从一开始就遇到许多理论问题。诸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问题,价值规律问题等。紫阳很重视这些问题,让我们深入研究和讨论。
1978年4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来川讲学。当时,他是刚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所长,院长是胡乔木。紫阳会见了他。冶方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倡导者。上世纪60年代,因为他赞成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的企业独立核算、讲求利润理论,被打成修正主义分子而入狱7年。这次,省委派我陪冶方到四川、云南讲学和考察。我们从成都出发,到了西昌、昭觉、攀枝花、昆明、西双版纳等地,他在讲演中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理论,企业独立核算和讲求利润的理论,对企业“复制古董”式的折旧制度的批判,以及对斯大林一些理论观点的质疑,真有振聋发聩之感。我不清楚,冶方是否向紫阳讲过他的这些观点,但从后来四川在全国最早开了价值规律讨论会,紫阳当总理时到医院探视重病的孙冶方,表彰他的学术贡献,我认为,他们之间的理论观点是相通的。
这一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将省委政策研究室与原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命我担任副院长,分管经济研究工作。这次陪同冶方考察,对我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受益匪浅,坚定了我在社会科学院工作和从事改革的信心。当时,四川正在省委书记赵紫阳的领导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点,我就一心一意投入这场伟大变革中去了。
1979年2月,四川省计划委员会、物价委员会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了四川省价值规律理论讨论会,我和省计委、物价委的领导干部共同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经过10天的讨论,突破了许多传统的理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论断。3月13日,《四川日报》发表了周振华起草、林凌修改的讨论会纪要,以及袁文平、田善耕、王成民、周振华等学者的文章,《光明日报》做了关于会议的长篇报导。这次会议对四川的改革试点起了理论指导作用,我们向紫阳做了汇报,得到他的赞赏和肯定。
为了广泛借鉴国际和国内经验,紫阳让四川省社科院收集各方面资料,供省委领导参考。我们立即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油印内部刊物,叫《国内外经济管理》,由我任主编,送给省委领导。其中既有苏东国家的改革情况和经验,也有发达国家办国有企业的做法,还有全国各地对改革的反应和试点办法,也有我们写的一些评论,内容比较新鲜丰富。后来,根据紫阳指示,把发送范围扩大到厅局和地市州领导一级,第二年改为铅印,在全国公开发行。与此同时,我们又创办了一个国内外发行的刊物叫《经济体制改革》,我任主编。这是全国第一家以经济改革为内容的期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有不少国外订户。出国考察回来的同志都向我反映,他们在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都看到了这本杂志。
1980年,赵紫阳上调中央当国务院总理。临走前,省委确定成立一个独立的四川省经济研究所,挂靠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命我做常务副所长,主要任务是搞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赵紫阳又以国务院名义任命我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兼职委员。这样,我的工作就一直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上。
1992年,《经济研究》第10期发表了刘国光的一篇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他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首先是在1979年4月无锡召开的全国价值规律讨论会上提出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者周振华看到这篇文章,就写了一封信给《经济研究》杂志,题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首先是在四川提出的”。《经济研究》于1992年第12期以“读者·作者·编者”名义,全文发表了这封读者来信,肯定了周振华的说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由四川的实际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首先提出的。”这说明,赵紫阳领导的四川改革,在理论上对全国也是有贡献的。
[1] 时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兼职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