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转型发展与“中等收入陷阱”经验与教训

在发展过程中,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命运。成功跨越国家的经验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的教训都引发各国政府、学界的高度关注。

(一)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

历史经验表明,虽然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经济增长结构转换点与人均GDP水平存在基本的一致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与拉美、东亚国家在相近的时期均实现了人均GDP 4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成功跨越这道“分水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实施出口替代战略,成功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普遍保持了1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并实现人均10000美元的突破。

表2 发达国家与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节点

日本的人均GDP在1974年为4281美元,到1986年达到16882美元。韩国的人均GDP在1988年突破第二时点,达到4466美元,1996年达到了12249美元。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欧盟国家用了13年,经合组织成员整体用了13年,日本用了大约12年,韩国则用了8年,新加坡用了11年,中国香港地区用了11年。

图1 产业转型升级与中等收入陷阱

日本经济学家大野健一(2009)把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归结为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①零阶段。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单一出口、现存的农业,制造业多限于不成规模的简单制造。②第一阶段。此阶段出现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FDI),主要从事用于出口的衣服、食品、鞋子等简单商品组装和加工。设计、技术、产品和市场都被外国人直接控制,核心原料和部件是进口的。③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资本积累、生产能力、国内零部件的供给显著增加。产品内在核心创造能力的增强促进了工厂数量的增加,但关键制造技术仍然由国外机构拥有。如果外国相关企业继续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环节,本地工人的工资和收入仍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类国家便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落后国家和地区逐步降低对外依赖,大幅度提升内在价值,具备生产和设计的创新能力,形成完备产业链和标准化生产线,应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从而重塑全球工业格局,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④第三阶段。在此阶段的国家完全拥有了创新产品和引领全球市场的能力,像日本、美国和欧盟成员国。

在各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中等收入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阻力更大,难以成功地突破“玻璃天花板”的障碍。

表3 部分国家与地区人均GDP进入各收入阶段的时间

(二)日本、韩国跨越的产业特点

20世纪50年代的棉纺工业,6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的石油化工产业和汽车产业,80年代崛起的电子产业,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等产业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主导作用。

日本引进、学习、消化、创新先进技术,跟上世界技术进步的步伐。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较短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工业现代化;70年代,实行产业转换,构建了资本密集型产业;80年代逐步转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特别是加强以知识密集化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高科技产业(如电子计算机、信息、新能源、生命科学、宇航、海洋开发、新材料等)为主转变。1994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了“新技术立国”的方针。1995年,日本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1999年,提出了“产业技术产业创新基本战略”,加大创新产业的力度,促进风险企业的发展,拉动2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2012年,提出《日本再生战略》,重新制定新的产业发展转型战略,其认为日本需要的不是以往成功的制度或政策,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不断保持新型产业结构的“创造式创新”,应对环境变化,培育新产业与新市场,重点投资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和农林渔业三个领域,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表4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韩国主导产业的演变

从后发国家的发展产业路径来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密切跟随全球产业发展,不断转型升级,更多地需要依托创新和技术更新构建与全球产业接轨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