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
- 史丹
- 4321字
- 2020-12-10 17:52:42
序 国际关系视角下的能源安全
能源是战略商品,世界各国无不把能源安全作为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国际石油界知名人士丹尼尔耶金的名言“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道出了石油在当今世界的特殊属性。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研究能源安全的著述已是汗牛充栋。然而,也正是能源安全与国际政治的密切关系,使得从国际关系视角下研究能源安全这一命题常青不老。因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在影响或改变全球或者某些国家能源安全的局势。
全球能源格局正在调整:一是石油供应格局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北非、拉美等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的增长以及北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美国等一些国家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正在逐步下降,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可能会随着美国能源的独立而形成西半球供应圈,全球有可能形成中东、北美和非洲三个石油输出中心。二是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石油消费进一步上升,对其他地区的石油依赖有增无减,区内竞争也更加激烈。与此同时,世界能源生产大国也在非洲和拉美等新兴资源国展开了资源竞争。三是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使得世界一些国家的能源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围绕着维护本国利益的能源贸易争端加剧。中国在这次全球能源格局调整中成为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之一。首先,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发达国家很难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换言之,中国需与这些国家重建国际关系。在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方面,尽管中国与发达国家已成为利益共同体,但是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维护国家政治利益。其次,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能源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投资均有较大的增长,维护本国海外投资利益成为中国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的重要考量。一方面,中国要与发展中国家处理好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要与发达国家在资源开发方面形成合作关系,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在全球能源格局的调整中已被改变。最后,中国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舆论上,“中国威胁论”不断变换出场,日本、菲律宾等周边一些国家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支撑下,挑衅我国领土和主权;欧美针对我国快速发展的风电和光伏产业抡起“双反”大棒。中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的上升,虽然有利于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但是也要承受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近年来,中国进口需求逐年增长。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接近1/3,煤炭净进口不到两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中国一次能源全面净进口使得中国能源安全风险加大,能源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能源安全风险的产生源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和能源对外投资,是消费过多的进口能源和过度对外投资所产生的负外部性。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效率的改进或者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对能源的进口,但是当进口不可避免甚至成为一种长期趋势时,如何消除风险却超出了经济学的分析范畴,需要运用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以及历史因素,分析和预测世界和地区的发展趋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从而判断能源生产、供应的国际形势应该是国际关系学研究能源安全的基本逻辑。
影响全球能源安全的两大核心因素是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政治学认为,有一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地理上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出现了所谓的“海权论”“陆权论”“空权论”以及“大陆心脏学说”“边缘地带学说”等理论,这些理论是从地理空间关系讨论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对能源安全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亚洲是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同时又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东、南、西三个方向的邻国,基本上都是能源净进口国,在能源方面存在竞争关系,只有北部相邻的中亚和俄罗斯等国家是能源净出口国。近年来俄罗斯和中亚与中国的能源贸易有所增长,但俄罗斯的能源战略重点仍在欧洲。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要经过长距离的海运,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两个战略咽喉。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支撑下,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加强与中国能源资源的竞争,对中国的国土和领海进行挑衅,使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更为复杂。
开展能源外交是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但能源外交是从利益交换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能源安全的,能源可能是外交的目的,也可能是为求得其他方面利益的外交砝码。分析各国的能源外交战略,首先应从全球能源供需关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归类,俄罗斯学者日兹宁把世界各国分为三种类型——能源出口国、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过境国,大部分学者也跟随这种分析范式。这种分析的逻辑是国家对能源利益的诉求决定了国际能源外交的方向和企图。能源出口国关心的是供给安全,即如何能长期保持以合理的“高价”对外供给能源;消费国首先关心需求安全,即怎样以稳定的“低价”购买能源;能源过境国关心运输安全,主要是长期维持经本国领土将能源出口国的能源输往能源消费国并获得最大利润。消除利益对抗,实现利益交换应该是能源外交所要做的努力。
在能源外交中必须要正视大国的作用和影响。从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集中度来看,无论是石油资源,还是石油生产和石油消费,排名前三位的国家的市场集中度达到30%,排名前十位的国家的市场集中度达到65%以上,排名前十五位的国家的市场集中度超过70%。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既是石油资源大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若把欧盟15国作为一个经济体,欧盟在世界石油消费市场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全球石油消费大国基本上是净进口国,美国、中国、日本是世界上石油净进口最多的国家。欧洲和亚洲是世界上石油净进口地区。
俄罗斯是全球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探明储量占全球的21.4%,其次是伊朗,占全球储量的15.9%。美国和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其产量合计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38.5%;加拿大天然气产量位居全球第3,但产量占比只有4.9%;中国天然气产量占全球天然气产量的比重为3.1%,位居全球第6。前15位国家天然气产量的占比为72.5%。从消费量来看,美国的天然气消费占全球的21.5%,俄罗斯占13.2%,伊朗和中国分别位居第3和第4,消费量各占全球的4.7%和4%。
美国、俄罗斯、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美国煤炭资源占全球的27.6%,俄罗斯占18.2%,中国占13.3%,前两者合计占全球的45.8%,三者合计占全球的59.1%。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其煤炭产量占全球的49.5%,美国位居第2,产量占全球的14.1%,其余煤炭生产大国基本集中在亚洲。在亚洲地区,一些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的煤炭消费增长甚至超过10倍,大大超过了中国;日本煤炭消费增长也超过了1倍;而其他地区煤炭产量增长不到1倍。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上述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加拿大等国是对全球能源市场影响较大的国家。
目前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的能源安全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对立,坚决抵制以损害他国能源安全谋求本国“绝对能源安全”或者以武力威胁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的做法,否则最终必然威胁全球能源安全,从而也会危及自身能源安全。构建共同的能源安全观也是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所倡导的。在倡导互利共赢的全球能源安全格局中,如何构建中国的能源安全版图是至关重要的。
中亚和俄罗斯、非洲、中东地区国家是中国与能源资源出口国开展能源外交的三大战略区,但中国在这三大战略区的战略措施有所不同。中国要改变与中亚和俄罗斯“政热经冷”的局面,全面加快推进能源战略合作;要同非洲加强广泛的经贸关系,提高我国对非投资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双方的能源合作;中东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是全球重要的能源供应中心,中国不应因中东政局不稳而放弃或减少与中东的能源合作,而是要用政治与外交智慧处理好与中东、美国等的关系,扩展与中东能源产业合作的领域。此外,北美的加拿大和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是能源生产潜力较大的国家,是未来与中国具有广泛合作前景的国家,当前应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世界能源消费大国除中国和印度外,主要是发达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关系主要集中在能源技术以及新能源产品贸易方面。中国要特别注意与美国和欧盟的能源关系,因为这两个经济体对全球能源安全以及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能源供需稳定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全球能源秩序、国际能源规则制定、能源价格变动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更加敏感,从贸易和舆论上对中国设置障碍和施加压力。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能源合作,一方面,要注意防范其能源问题意识形态化,遏制中国能源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制定产业政策,提高中国能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日本和印度是中国周边国家,政治经济关系较为复杂,与日本和印度两国开展能源合作,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稳定,但要坚持国家领土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能源过境运输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问题,东南亚地区与此利害相关。中国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与美国、日本等大国联合确保马六甲海峡的畅通,同时,要加快建设与周边国家的陆上油气通道,加强能源运输线路的安全保卫。
我们认为,建立广泛的、正常的能源经贸关系是维护能源安全的基础,但是能源安全的内涵要与时俱进,能源安全不仅意味着供应安全,更包含了资源掌控、生产供应、消费需求、价格主导、运输安全、高效清洁使用等多个方面。能源安全的国际关系也因能源安全的内涵与要求的改变而改变。
本书是中国能源安全系列研究的第一部。其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本书采取分区域、有重点的研究方法,对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中东非洲地区、东北亚地区、俄罗斯与中亚地区、亚太地区、拉美地区七个地区及重点国家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该区域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该区域与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关系,三是中国与该区域能源合作的风险防范和对策建议。本书是对策性研究报告,因此在书中并没有专门阐述有关能源安全和能源外交的理论。本书对上述七个地区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旨在揭示我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这一方面的研究,超出本人及本人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研究领域,因此,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院所和北京大学等一些专门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加入本项研究。本书是社科院财经院跨单位、跨学科进行合作研究的成果。书中各章作者是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颇有造诣,但他们虚怀若谷,尽管工作繁忙,仍能根据本人的修改建议进行多次修改,在此对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史丹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