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概述

1.自然地理

柬埔寨王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南部,东部和东南部与越南接壤,柬越边界线长约930公里;东北部与老挝相邻,柬老边界线长约400公里;西北部与泰国交界,柬泰边界线长约720公里;西南部濒临暹罗湾(泰国湾),海岸线长约460公里。全国面积181035平方公里,全境以平原为主。行政区划分为20个省,其中3个省邻海,另有3个自治市、172个区、1547个地方(见图2-1)。首都金边市。中部洞里萨湖周围为冲积平原,南部为湄公河三角洲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河网纵横。平原的东、北、西三面被山地和高原环绕,东部为长山山脉西坡;北部为扁担山地;西部与西南部为豆蕴山脉,臭拉山海拔1813米,为全境最高峰。湄公河境内长约500公里,都分河段可全年通航。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9~30℃,每年的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约2000毫米,受地形和季风影响,各地降水量差异较大,象山南端可达5400毫米,金边以东约1000毫米。

图2-1 柬埔寨各省分布

2.历史沿革

公元1世纪下半叶扶南国建立,即最初的柬埔寨王国。公元9~14世纪吴哥王朝为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1430年暹罗入侵柬埔寨,包围吴哥城7个月,最后攻破吴哥,柬埔寨迁都金边,此后柬埔寨国势衰败,备受越南侵略。欧美列强侵略殖民地时期,1863年后柬埔寨沦为法国保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1945年日军占领柬埔寨。

柬埔寨于1953年11月9日脱离法国而独立,但当时仍为君权体制,即柬埔寨王国。1970年,由朗诺将军废止君主制,成立高棉共和国,但为政亦不长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柬埔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红色高棉即赤柬,实行极左恐怖统治。其当政的3年8个月是20世纪中最血腥暴力的人为灾难之一。1978年12月,越军进攻柬埔寨,并于1979年1月7日攻占金边,建立新政府——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1993年,柬埔寨获联合国援助,举行全国大选,柬埔寨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恢复君主制及国名柬埔寨王国,西哈努克重新登基为国王,并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后来洪森发动政变,让人民党控制政府。虽然在洪森的主政下,柬埔寨人权、贫富悬殊及贪污问题严重,但此后随着柬埔寨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

3.社会概况

柬埔寨人口总数为1440万人,由于贫穷、战争和医疗体系不发达等因素,人均寿命只有56.53岁。柬埔寨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20多个民族。其中,高棉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80%。少数民族有占族、普农族、老族、泰族、华族、京族、缅族、马来族、斯丁族等。高棉语为通用语言,与英语、法语均为官方语言。此外,英语、法语也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语言,华语、越南语是普通市民中使用较多的语言,少数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宗教信仰方面,佛教为国教,93%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占族信奉伊斯兰教,少数城市居民信奉天主教。柬埔寨人的婚俗是男子“嫁”到女方家,婚礼的全部仪式都在女方家中进行,婚礼由村中最有声望的老者主持。柬埔寨人的姓在前名在后,贵族一般继承父姓,平民一般以父名为姓,也有以祖父名为姓的。

4.资源概况

柬埔寨土地和自然资源较丰富,境内农业发达,并且是柬埔寨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可耕地面积630万公顷,其中可灌溉面积为37.4万公顷。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有橡胶、胡椒、棕榈糖、烟草、麻类、棉花等。其中,天然橡胶种植面积17万公顷,产量4.6万吨。另外,水产资源方面,洞里萨湖为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素有“鱼湖”之称。湖的周围有300多万名居民直接或间接地以渔业为生。西南沿海也是重要的渔场,多产鱼虾。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失衡和过度捕捞,水产资源减少。林业、果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1%,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和西部山区,木材储量超过11亿立方米。盛产贵重的柚木、铁木、紫檀、黑檀、白卯等热带林木,并有多种竹类。矿藏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金、宝石、铁、锰、煤、磷酸盐、银、铜、铅、锌、锡、钨、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石英砂以及石油等。

(二)经济发展阶段

2011年,柬埔寨GDP总量为128.61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19位;人均GDP为852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54位。其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殖民时期(1863~1953年)

1863~1953年,柬埔寨沦为法国和日本殖民地将近90年。在此期间,法国在柬埔寨的侵略活动,旨在改变它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加强它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土地政策是法国整个殖民政策的基石,法国土地政策首要的目标是改变土地国有制。1863~1884年,法国殖民当局想尽办法破坏封建土地国有制,逐渐掌握了土地。1884年,法国通过包罗万象的“租让”制度进行土地的分割和出卖。与此同时,法国的土地政策还在于达到加重赋税增大获利的目的(见表2-1)。

表2-1 1921~1930年柬埔寨土地税数量

20世纪20年代,法国资本不断涌入柬埔寨,柬埔寨成为原料出口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橡胶、大米、胡椒、棉花、烟叶等原料为法国带来了巨大财富。法国统治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长期存在的封建自然经济。生产者和市场之间日益增多的交换关系促使自然经济发生变化,促进了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内战前后(1954~1979年)

柬埔寨独立之后,并没有完全脱离帝国主义的控制,它在很多方面还都在继续接受帝国主义国家间接或直接的控制和影响。与此同时,柬埔寨人民也在自力更生,创造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阶段,但后期由于外在和内在的一些原因,柬埔寨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倒退。1954~1963年,独立后的柬埔寨一度对美国怀有好感,希望通过获得美国的经济、军事援助(见表2-2)来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独立。后因二者的政治目的发生冲突导致柬美断交。在此阶段,外部的援助占据了柬埔寨经济的绝大部分。

表2-2 美国对柬埔寨的援助额

据1962年的人口调查,柬埔寨人口为575万人,比1958年的474万人增加了21.3%。其中农民占了90%,且分布极不均匀,年均收入仅11.4美元。在此期间,水泥、棉织品等多为日本货,家庭药品、化学肥料等多为法国货。虽然已经脱离了法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但是这些国家的商品还在柬埔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主要是因为柬埔寨那时经济比较落后,还不能独立生产这些商品。尽管柬埔寨与美国断交,然而美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还在不停地直接或间接地操纵着柬埔寨。1971~1975年,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柬埔寨国内爆发了内战。在战争期间,柬埔寨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又回归到靠美国援助维持民生的阶段。

1975年,西努哈克领导的反美国及其傀儡朗诺集团的斗争取得胜利,西努哈克上台执政。然而新一代的领导人并没有带领柬埔寨走向富强。由于缺乏执政意识,柬共领导人不顾柬埔寨的基本国情,实行“跳跃式发展”。

1975~1979年,柬埔寨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柬共不要城市,希望通过撤空城市消灭阶级差别和城乡差别,几天之内将200多万城市居民赶到农村;全面推行国有化和集体化,彻底消灭私有制;实行无商品、无货币、无工资、财产公有、平均分配的全民供给制;重组社会结构;将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取消家庭,实行婚姻配给制,让合作社社员过兵营式生活;等等。

为了实现“超大跃进计划”,政府实施了以农业合作化为核心、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坚持农业立国、将政治运动和精神力量作为发展生产的主要动力等措施。在此期间,柬共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动员人民开垦荒地,使得粮食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见表2-3、表2-4)。

表2-3 1970~1978年柬埔寨土地使用情况和农田灌溉情况

表2-4 1999~2009年柬埔寨的稻谷生产情况

在对外贸易方面,1977年,柬埔寨宣布除中国、朝鲜和老挝外,其他国家驻柬大使馆一律关闭。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柬埔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只与中国、朝鲜、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越南以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老挝等国有贸易往来。在国内企业方面,继承了1979年形势的柬埔寨政府,由于面临着经济重建的挑战,将房地产、自然资源及所有的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只是在后来逐渐承认了私营企业的作用,放松了对农业合作组织的控制,并在1985年承认私营企业可以超出家庭生产的范围。尽管在1979年成立了柬埔寨人民共和国,但是由于红色高棉时期极左政策的干扰,耕作技术落后,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和战争的破坏,柬埔寨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3.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代(1980~1992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金边政权制订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社会事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把恢复和发展粮食、橡胶、木材、水产品生产摆在前列,其次强调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并提出了计划指标。

在企业方面,私营企业作为一个合法的经济形式得到国家承认,且国家给予私营企业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私营企业迅速崛起。1989年,金边政权的经济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将过去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许多国有企业把设备、物资租给私人经营。同年7月,颁布了《外国在柬埔寨投资法》,以吸引外商到柬投资。在农村,取消了农业合作组织,实行承包合同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此外,还允许农民搞运输、从事捕鱼等副业,改革了税收制度。在城市,金边和其他城市开始恢复私有制,吸引了不少从海外回国投资的柬侨和外商。而且,同泰国和新加坡的贸易往来迅速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没有实现的情况下,金边政权又制订了第二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强调优先发展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尤其是发展稻谷生产;②电力;③交通运输;④开发城市,特别是开发金边;⑤公益事业、医疗卫生、文教事业等。

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尤其是战后重建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干预经济计划具有无可替代的制度优势。但是战乱后的柬埔寨丰富的自然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技术人才缺失,因此计划经济建设初期的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举步维艰。1980~199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下降7.1%,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96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7.179美元;而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00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596美元,沦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1980~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84%,但是因为大力开垦荒地,使粮食产量增加31%,导致出口增加了94%。

4.经济改革初期(1993~1999年)

1993年5月,柬埔寨王国联合政府成立。新政府成立之初,西哈努克国王提出了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以确保国家和平、社会安宁和争取经济形势好转。

在金融方面,柬埔寨对银行体系进行了几次改革,并在原来单一银行的基础上,成立柬埔寨国家银行(NBC)。截至1994年,NBC的所有商业职能被剥离出去;推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依靠严格的金融政策来确保外汇市场的稳定;柬埔寨政府一直在执行公共领域金融的大规模的改革计划,为柬埔寨的宏观经济稳定和更好地融入区域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贸易方面,柬埔寨政府依照自由的新投资法对大批投资规则进行了修改。在企业方面,1989年,柬埔寨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决定给国有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和更严格的预算约束;允许国有企业私有化,承认私营企业可以超出家庭生产的范围,并鼓励外国和私人的投资。1999年,柬埔寨成功地加入了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加入东盟是柬埔寨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柬埔寨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跳板。

自从诺罗敦·西哈努克执政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1993年10月起取消了对柬埔寨的贷款限制;1994年5月6日,该组织批准了一项向柬埔寨提供的三年期1.2亿美元的贷款,以援助柬政府实施1994~1996年经济调整和改革计划。

自1993年,柬埔寨年均GDP增长率达5.6%,最近3年达到了7%。农业是柬埔寨最重要的行业,占整个GDP的40%,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年均增长率为3.6%,但每年的农业产量波动较大。工业是柬埔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年均增长率达16%,工业的发展导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服务业在GDP中的比例从1993年的39%下降到2001年的31%。从柬王国政府成立到1996年8月红色高棉内部发生分裂,已有250家海外公司在柬投资,总金额达26亿美元。柬埔寨1994年的成衣出口额为400万美元,1995年增加到2800万美元,1996年上半年已达3800万美元。

5.新阶段的经济发展(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柬埔寨继续保持着较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2000~2010年,年均GDP增长率为8.13%,年均通货膨胀率(按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为5.03%(见图2-2)。2004年10月13日,柬埔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GDP增长率降为-0.1%,但2010年回升到6%。图2-2显示,进入21世纪,柬埔寨已迈入稳定发展时期。2012年5月23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半年度经济评估报告》,预测柬埔寨2012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6.6%,2013年将升至6.7%,是全球10年来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图2-2 柬埔寨GDP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三)同中国的关系

1.双边政治关系

中柬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1958年7月19日两国正式建交。长期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与柬太皇西哈努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与柬时任政府首脑西哈努克,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结识。20世纪50~60年代,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曾多次率团访柬。西哈努克曾6次访华。20世纪70~80年代,西哈努克两次在华长期停留,领导柬埔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斗争,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柬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访柬。柬国王西哈莫尼、太皇西哈努克、参议院主席谢辛、国会主席韩桑林、首相洪森等分别访华。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的友好合作不断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良好的协调与合作。2000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柬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双方签署了《中柬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两国传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2002年11月,朱镕基总理访柬,两国领导人同意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两国重点合作领域,中方宣布免除柬所有到期债务。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柬。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是中柬建交50周年和“中柬友好年”,双方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2008年8月,柬国王西哈莫尼、太皇西哈努克和太后莫尼列来华出席奥运会开幕式。同年12月,贾庆林政协主席访柬。2009年1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柬。2010年11月,吴邦国委员长访柬。同年12月,柬首相洪森访华,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1年6月21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柬埔寨王国副首相兼国防大臣迪班。2012年1月20日,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看望了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太后莫尼列和国王西哈莫尼。2012年3月30日,胡锦涛访柬,分别与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柬埔寨参议院主席谢辛、柬埔寨国会主席韩桑林和柬埔寨皇家政府首相洪森等柬埔寨领导人举行会晤。双方就双边关系及地区形势深入交换意见,将发表《联合声明》和签署包括《中柬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内的一系列双边经贸合作文件。

2.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柬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较快,合作领域不断拓宽。1996年,两国签订了贸易、促进和投资保护协定,并于2000年成立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2008年双边贸易额为11.3亿美元,同比增长21.3%,提前实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10亿美元的目标。中方主要出口的产品为电器、纺织品、机电产品、五金和建材等,从柬埔寨主要进口橡胶、木材制品和水产品等。

图2-3显示,进入21世纪,中柬双方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24041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44097万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0%。

图2-3 中国-柬埔寨双边贸易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四)其他领域的交往与合作

中柬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两国签署了文化、旅游、农业等领域合作文件,两国议会、军队、警务、新闻、卫生、文教、信息、水利、气象、建设、农业、文物保护等部门实现了互访。

两国外交部保持良好合作关系。1994年,两国外交部官员团实现互访;1995年2月,唐家璇副外长访柬;1999年1月,王毅部长助理赴柬进行外交磋商;1999年6月,柬国务大臣兼外交国际合作部大臣贺南洪访华;2000年7月,柬外交国务秘书吴金安来华进行外交磋商;2003年6月,李肇星外长访柬;2005年11月,李金章部长助理访柬;2006年7月,柬副首相兼外交国际合作部大臣贺南洪访华;2008年1月,杨洁篪外长访柬。柬已在广州、上海、香港、昆明、重庆和南宁等地设立总领馆,中方保留在柬设领权力。

近年双方往来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2006年1月,国务委员唐家璇前往看望西哈努克太皇夫妇和因私来华的西哈莫尼国王,并祝贺新春。10月,柬埔寨首相洪森率团赴南宁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暨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温家宝总理同洪森首相举行会晤。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代表胡锦涛主席看望在北京例行体检的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和太后莫尼列,祝贺西哈努克84岁寿辰。12月,应中国政府邀请,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赴安徽省访问,中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委员唐家璇分别会见。

2007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访柬。8月,柬国会主席韩桑林正式访华,全国人大同柬国会签署合作协议。

2008年10月,柬参议院主席谢辛访华。同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黎访柬。11月,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访柬。12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分别访柬。

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致信西哈努克太皇夫妇祝贺新春。2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礼节性会见西哈莫尼国王。同月,柬副首相兼内政部大臣韶肯来华出席“万国禁烟会”一百周年纪念大会。

2010年11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访柬,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近10年来首次访柬。

2011年1月29日,在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看望了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和太后莫尼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