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变化与影响:基于东亚国际经济关系的考察
- 杨宏恩 王晶
- 1412字
- 2020-12-10 18:45:15
第四节 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和利益
如上所说,目前已有大量研究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成果,这其中包括很多针对东盟实际收益的研究。然而,对于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很多人只是在研究相关问题时表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以为,对动机的认识是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对东盟的合作动机给予清晰的认识,相关的研究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本书的研究述评侧重于合作动机方面,而对现实收益的研究述评则力求简单。
张蕴岭是目前国内对此问题有专门研究的屈指可数的学者,早在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前他就指出,尽管东盟存在竞争担心,但还是同意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其根本原因是东盟不仅看到了竞争压力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机会的一面: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市场,对东盟来说意义重大。2008年初,他又对此问题给予了充分论述,指出东盟启动东亚合作的利益基础是救助被金融危机破坏的经济网络,从而奠定经济恢复增长的基础。中国东盟专家组对此问题也给予了明确的分析,其主要观点是,东盟担心中国入世将使中国的外资吸引力增加而外资更多地流入,从而不利于其经济恢复,而与中国经济合作则会增加东盟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同时可以利用中国市场。
事实上,对于东盟为什么与中国经济合作,很早就有学者给予了关注。Jonathan(1998)认为,1990年代以来,东盟已经逐渐形成一致看法,即中国是该地区的新的增长引擎。兰德尔·施韦勒(2001)指出,东盟对中国的接触政策是一种保险性和综合性的接触,东盟通过与中国多方面的交流以加深双方的相互依赖,确保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获得利益。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的观点则更加直白:搭乘中国经济快车、借中国的东风成了东盟国家发展经济的一条出路,东盟除了与巨龙同行已没有其他的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的很多学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许宁宁(2002)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确让东盟国家看到了中国的活力和增长势头,看到了中国的大市场,这是他们敢于依靠中国的一个重要前提。曹云华(2002)指出,东盟国家都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的快速列车,谁能搭上这趟快速列车谁就有一个光明的前景。曹云华(2003)还指出,面对一个强大而具有潜力的中国,东南亚国家只能采取积极的姿态与中国合作,因为合作更符合东南亚国家的利益。而赵琼(2004)认为,东盟为了摆脱困境,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将目光投向了经济日益强盛的中国,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地缘优势为东盟经济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东盟各国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与中国的全面经贸合作。
至于东盟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得到的实际收益,很多学者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即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江瑞平(2006)、陈康(2005)、陆建人(2007)、闫波(2007)等学者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以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主要特征)增加了东盟对中国的出口,而出口的增加推动了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和现实收益给予了合理的分析,对以后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但现有文献也存在不足。首先,现有文献没有对东盟的合作动机和现实收益给予很好概括。其次,现有文献在分析深度上也存在不足,而这些缺陷都是没有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另外,现有文献的一个不足是,未能用定量方法对其观点给予验证,数据不足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本书的研究会努力克服这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