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04年在日本访问的时候,我时时能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因为我们见到的众多学者和官员都非常坦率地承认,日本经济十年的困境是在中国经济良好表现的影响下才得以复苏。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陈建安教授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其他几位老师,是他们让我能到日本增长见识,而且是在这样令人自豪的时刻,这对一个研究东亚经济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日本之行让我决定写作组成该书主体的博士学位论文。

在当今世界,东亚经济的辉煌成就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亮点。而在这亮点之中,中国已经是而且越来越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国际投资最多的国家[1],其强大的需求被公认为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重要因素。20年前还有人怀疑,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经济体,而且和中国有着很大的历史隔阂,日本很难和中国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当然更不会对中国产生依赖性。但事实却让人们惊奇,日本经济经历了10年似乎一筹莫展的低迷,最终却要靠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总量不足其1/4的发展中国家来实现复苏。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彼此间的依赖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日本已连续12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在成为日本最大进口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之后,其趋势将在较短的几年内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与此同时,中日两国间的直接投资也快速增长。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在短短的20年内增长了22倍,其增幅在世界国际投资中居于首位。这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而且这种投资和中日贸易一起对日本的产业结构、就业水平、技术更新等诸方面带来了深刻的积极影响。这就像学术界越来越一致的论断一样,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对两国来说都是机遇。但对于任何一国来说,怎样正确地认识这种机遇和充分地利用这种机遇,都是无章可循的新课题,这也是本书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所立足的大环境,这就是东亚。前面我们已经表明,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的亮点。相对于外部的国家和地区,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含合作又包含竞争。如何在不影响并逐步加强内部团结和周边关系的情况下,在合作与竞争中获得更大利益和实现更大发展,同样是中国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而且这和前面中日经济关系问题相联系,它们不可偏废地成为一个研究的整体。

为了研究的便利,在此明确三个本书研究用到的关键概念。首先是东亚,本书根据惯例将之理解为东盟10国加中日韩,香港和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只有在需要讨论时才给予注明并加入其中。其次是中国,在一般不指明时中国即指中国内地,在需要讨论香港和台湾时才将中国明确为中国内地。最后是直接投资,本书理解为除了以有价证券形式参与的间接投资以外的、以货币购买实物形式进行的投资。至于日本和中国在直接投资界定上的微小差异,本书则予以忽略。

本书的研究基于这样的思路。首先从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变化的描述开始,以说明这种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状况和长期趋势。在此基础上研究这种状况和趋势的动因,对此本书将从中国因素、日本因素和一些国际的综合因素方面给予探讨。接下来将是对上述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对此本书将采取由内到外的顺序,先是分别研究对日本和对中国的影响,然后研究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最后是以竞争日本投资为视角研究对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关系的影响。立足于前面所有的研究成果,本书的最后是对中国扩大和优化日本投资的策略的再探讨。在此,它将体现作者的一个思想,就是强调全面地即从中日两国之间和东亚范围两个方面来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根据此思路,本书的研究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

应该说,做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创新。本书也一样,而且力求在这方面做出更好的表现,这不仅因为本书研究的主题需要创新,而且因为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变化作为新课题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本书是作者在阅读和总结了大量资料以及对日本亲自访问和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对衡量指标的选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视角都进行了反复的思考。综观本论文,作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创新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雁行模式”在中国内部的重构来解释近年来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发展。本书重新研究了“雁行模式”,指出“雁行模式”的提倡者是政府而实践者是企业,分析了两者因利益不一致所导致的行为差异。同时指出了“雁行模式”存在的三个条件,并证明中国内部的状况与之相符。然后在说明东亚间“雁行模式”难以维持的基础上,指出“雁行模式”在中国内部实现了重构。

第二,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引资博弈,提出了针对日本投资的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对此,本书分析了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在吸引日本投资方面的特殊关系和相对变化,指出以东盟为主的东亚其他国家和中国在吸引日本投资方面的竞争,并分析了东盟国家“内部靠政策”和“外部靠联合”的竞争手段。由此强调中国在制定策略时不仅要注意中国内部问题,而且要注意由东亚其他国家构成的外部环境,从而提出了扩大和优化日本投资的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

第三,以吸引日本投资为视角,提出了东亚经济合作的悖论。在此本书分析了投资转移的两种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以东盟为对象)合作或不合作时的投资转移情况,同时也分析了合作与不合作时的其他利弊,得出了当前中国与东盟合作并非有利的结论。但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应注意选择合作内容的次序,以实现长期的利益。

当然,这些创新更多的是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其正确性和完备性还有待在理论上,尤其是实践上的检验。作者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能再到更多的中日两国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访问和实地考察,以得到对某些问题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文献述评,即对本书所依据的经典理论以及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给予综述和评价。它包括五部分内容,即经典理论的回顾、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变化和动因、日本对中国投资变化的影响、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和利益、中国的策略。本书的研究从第二章正式开始。第二章研究日本对世界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它通过日本对世界投资的发展历程和对各地区投资的状况,说明日本对外投资的目的和导向,并进一步说明日本对东亚投资的倾向性和战略选择,以此作为研究日本对中国投资的重要背景。第三章研究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总量的变化,它通过对三个指标的衡量来反映上述总量的真实状况和长期趋势,即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总额的变化、中国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比重的变化、日本占中国外来直接投资总额比重的变化。第四章研究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结构的变化,它同样通过三方面的考察来反映真实状况和长期趋势,即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含量结构的变化、地区结构的变化。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第五章研究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变化的动因,从四个方面给予解释,即日本的促进因素、中国的吸引因素、一个特殊解释——雁行模式在中国内部的重构、其他因素。第六章到第九章都是研究上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第六章研究对日本国内经济的影响,分为对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其他影响四个部分。第七章研究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分技术与管理、就业与人才、观念与制度、资金补充和融资便利、出口增加和贸易改善共五个部分来进行。第八章是对中日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以贸易为主,从中日贸易的表现、原因分析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给予阐述。第九章是对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关系的影响,分四部分进行研究,即对日本在东亚其他国家投资的影响、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引资博弈、引资博弈的理论分析、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与利益。第十章研究与日本对外投资密切相关的东亚生产网络,通过四个部分的研究说明东亚区域内生产分工的加深和东亚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增强。第十一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即中国策略选择的再探讨,它从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两方面给予阐述,从而全面地提出了中国扩大和优化日本投资的策略。

本书写作的任务分配如下:杨宏恩负责序言、第1~7章和第11章的写作;王晶负责第8~10章的写作。两位作者在写作中进行了多次充分的交流,对对方的写作都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最后,杨宏恩承担了对全书的统稿工作。同时,作者非常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屠敏珠等编辑老师,他们指出了本书原有的一些缺陷并给出了合理建议,使本书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更加完善。


[1]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信息中心资料,中经网数据中心整理结果,2002年中国吸引外资为493.08百万美元,美国为396.33百万美元,中国首次超过美国。

[2] 根据日本财务省2005年1月26日发表的2004年贸易统计数据,中日进出口总额相对于2003年增加17.9%,达22.2万亿日元,超过了日美贸易总额20.48万亿日元。但上述统计只是快报值,不一定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