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各国贫困化加速(1985~1991年)

苏联时期的领导人承认苏联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但是,对于社会主义苏联是否存在贫困人口,换言之,贫困问题是否存在于社会主义形态下,苏联领导人并没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苏联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社会学教材均没有把贫困问题列入社会主义社会问题的范畴之中,《苏联百科手册》上找不到“贫困”“贫困人口”这样的词条[13]。这基于两种原因:其一,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原则,不存在剥削和不平等,因此就不存在贫困人口,“贫困问题在很多方面都在‘低收入居民群体’这个术语下消失了”[14];其二,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实行全民享有的、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官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已经能够保证大多数居民的‘合理’需求”[15],因此也就不存在贫困问题了。

事实上,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不仅经济出现“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也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在他执政的年代,随着生产的缩减和物价的上涨,贫困不可遏制地发展”[16]。作为加盟共和国的中亚地区,这一趋势也在所难免。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贫困问题首先体现在与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出现进一步扩大趋势。前文已述,中亚各加盟共和国与苏联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存在着事实差距,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失败,使得这一差距更加拉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生产力水平明显下降,在某些领域,即使指标最好的国家,也仅为苏联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这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前,中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幅落后(见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在消费品生产总量方面,中亚各加盟共和国指标最好的吉尔吉斯,其数值也仅仅为苏联平均水平的52.8%,而指标最差的土库曼斯坦仅为29.1%。在食品生产领域,各共和国的生产水平只有苏联平均水平的30%~65%,而非食品生产领域的差距更大,仅仅达到苏联平均水平的23.6%~53.9%。另外,通过对该表格中食品生产和非食品生产水平的对比,将发现另外在一种经济现象,即个别共和国如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食品与非食品生产基本相当,食品类生产占据消费品生产的大部,佐证了“贫困经济学”中有关物质贫困的论述[17]

表1-1 1988年中亚各加盟共和国消费品人均生产水平(综合价格)

将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人均消费品生产水平与苏联平均水平作比较,只能得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落后,从宏观上看,只属于国家层面的整体落后和相对其他加盟共和国的贫困化进程,还应该对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收入指数进行分析,以获得贴近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实状态。

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第二年即1986年到解体前的1990年对比改革前的1985年,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收入指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伴随共和国国民生产总收入指数下降的是人均收入的下降(见表1-2)。

表1-2 1986~1990年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收入指数(1985=100)

表1-2以指数表示,具有增长的趋势和速度分析意义。应该注意到,数据的比照点是以1985年为基数,假设为100,把历年国民收入值进行比照,得出该组数据。从表中数据看,人均收入增长指数显然更能反映出民众实际生活水平的变化。在这组数据中,除了吉尔吉斯斯坦在1988~1990年的人均收入比1985年有较大增长外(增长约10%),大多数国家在大多数年份或者出现下降,或者只有极小幅度增长。事实上,如果考虑到改革后期物价逐渐放开后商品价格指数的剧烈上涨程度,表中的数据应该有大幅下调。这表明,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的1985年起,中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呈总体下降态势。

货币工资收入的人均状况可以直接从整体上反映居民购买力水平的高低,如果把这组数据以共和国为单位进行对比,则可以反映出加盟共和国居民购买力水平之间的差别。以1990年各加盟共和国工人和公务员月均货币工资为例(见图1-4)。

图1-4 1990年苏联及部分加盟共和国工人和公务员月均货币工资柱状图

注:该图列入爱沙尼亚数据,意在直观说明中亚各加盟共和国与相对发达加盟共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数据来源:Госкомстат СССР,Нород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СССР в 1990г.Москва.c.38。

长期以来苏联实行的是较为僵化的价格体系,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物价水平大体相当,因此,用不同加盟共和国之间工人与公务员货币工资大小进行对比可以大致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图1-4中数据未考虑该时期物价上涨因素,即未核算工资水平的实际购买力,仅仅反映地区收入差距。图中显示,1990年苏联工人与公务员月均货币工资为274.6卢布,中亚各共和国均低于该数值,其中塔吉克斯坦最少,约为苏联平均水平的75%,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工作岗位上的塔吉克斯坦工人和公务员的购买力比苏联平均水平低25%,比波罗的海沿岸的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则要低大约40%。数据反映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国家民众生活水平已经大幅落后于苏联平均水平。

以上分析说明,中亚各加盟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处于停滞和下滑趋势,并拉大了与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差距,与苏联较发达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突出,地区间“相对贫困”问题严重化。另一个趋势是各共和国民众收入出现下降,民众生活贫困化的趋势已经显现。